端午假期,听友们来到了屏南,走进漈头、棠口、康里等传统村落,近距离感受到闽东独有的端午文化。
在这里,我们感受了美到心里的自然风光和古老而浪漫的宋代廊桥……
在这里,我们体验了难得一见的闽东端午习俗……在这里,我们品尝了独特的乡村美味……在这里,我们参观了百年沧桑的古民居和独此一家的民间文化博物馆……
1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浪漫廊桥康里村位于屏南县与宁德市交界处,地处鸡鸣山东麓,平均海拔米,康里,古称翠峰,后改称长安,宋时为长安里驻地,民间以“长安里”谐音俗称“坑里”。这里的山水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漈头村同样也是风光秀丽,景观奇特。这里有著名的“上六景”和“下八景”,其中九曲溪穿村而过,数千锦鲤漫游其中,构成一幅幅人鱼同欢和谐美景。
漈头村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百祥桥。这座桥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该桥为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全长三十八米,宽四点五米,单孔跨度三十五米,仅比河北赵州桥的单孔跨度小二米半。
说到廊桥,就不得不提千乘桥。它在棠口村水尾。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南北走向,全长62.7米,宽4.9米,桥面距水面高度9.7米。千乘桥若长虹卧波,雄伟秀丽,桥两遍的景色也极其优美。
2体验闽东纯正端午习俗北路戏,俗称“乱弹”,流行于闽东地区。清道光、咸丰年间,闽东北已出现不少“乱弹”戏班。他们以古田、屏南为活动中心,经常往来于江西、浙江、广东等地演出。康里村的北路戏也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村民们自己戏院,传承着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康里村保留了很多端午习俗,其中包括端午祭祀,“缚假”,编百索等等。这些独有的风俗也成了当地年轻人重要的乡愁记忆,也是人们记住乡愁的一种方式。
每年端午节村里举办民俗活动,家家户户,男女老说一起忙活,很多乡亲他们都非常热心,他们都积极参与,整个村庄的凝聚力就形成了。
(村民们在编百索,这也是古时端午节汉族避邪彩带之习俗)
康里村的端午祭祀活动也是村里的一件“大事”,在湖边,一些村里的长老诵读祭文,焚香上烛。之后大家把准备好的粽子投入到湖水中,祭祀屈原。
在康里村,我们还见到了当地习俗——“缚假”。端午节,老人坐在厅堂上,备好红绳等候孩子来缚假,孩子们来时,用红绳绕于孩子身上转一圈剪掉,剪掉的这一段归小孩,俗称“车身”,这种红绳,是一种驱邪的饰物。
3民间特色的博物馆与古民居文化曾任屏南县旅游局局长的张书岩老人,退休后走村串户,当起了义务邮递员。并且在漈头村自费办起了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馆藏历代物品一万余件。
这些所有的古物,都是老人自己通过借、租、赠、买、寄等方式搜集到的,因为办这个博物馆,他还欠了很多外债。
张书岩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两个“所有”:所有的文化都值得保护,所有的梦想都值得尊重。
屏南县的古民居也是别具一格,这些古民居,大多是明清风格的土木建筑,属于典型的南方天井民居。屏南人按照江南民居的风格,根据屏南的地理条件,利用山区丰富的木材资源,把屏南的农耕文化融进乡土建筑,创造出了独特的民居风格。
4品味传统美食文化漈头村位于屏南县中部,隶属棠口乡,现有户,人。漈头肇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余年,是屏南历史上“四大书乡”的领衔者,曾有“屏南好漈头”之美誉。这里的端午美食也是数不胜数。
在漈头村,你可以品尝到各种各样的“屏南美味”。其中鸳鸯面和漈头扁肉最有名。
鸳鸯面:“鸳鸯面”俗名“苦椎面”,其色泽如琥珀,质地滑腻而富有弹性;食用时须将干鸳鸯果在沸水中滚熟,放清水里浸漂使之发秀,沥水干,加鸡汗、虾仁燔炒,不糊不碎,条条伶俐。
漈头扁肉:漈头村是屏南县历史上有名的书乡,特色小吃也闻名县内外,尤以精巧玲珑的扁肉为著。漈头扁肉,用传统的烹饪技术制作的扁肉,肉馅鲜脆、香甜,皮薄、柔韧滑润,色质清纯。再拌进多种佐料,咬进去满口生香,别具风味。
地地道道的农家菜,柴火台煮出来,卖相虽然不好看,可每一道都是屏南游子心心念念的味道吧!
除了这些传统的美食,在屏南,我们还能够吃到现代工艺的特色小吃——米烧兔。屏南“乡下厨房食品有限公司”拥有标准化生产车间,“屏南米烧兔”是公司的主打产品“乡下厨房”更致力于传承和发扬福建民间美食珍品,倾力“打造福建特产第一品牌,树立中国乡村美食典范”。
活动结束时,有听友这样说:这次来屏南不仅让家庭收获了幸福和快乐,更是一次难得的了解闽东端午文化的机会,希望大家能够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留下这些历史的印记和乡愁的味道。
动新闻
乡愁商城
浓情上线
竹筒酒42°口感纯正色泽金*点击下图开始品鉴
--------------------·动新闻·
新闻一手掌握大势了然于胸
爆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