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区新度镇善乡村的千年名山宫,全称宫山神应庙,又名显应侯庙,位于壶山圳尾山上。名山神应庙首祀陈、胡二仙,唐光化中莆名人徐寅作记。今正殿奉祀英烈孚佑侯王帝师(胡真人)、司马圣王(俗称司马爷)张巡、妈祖林默娘、*公元帅(俗称*帅爷)*孔应、金魏董李四将*(俗称四舍人)、何氏九仙真人等,正殿北厢祭祀*帅爷父母。
明弘治版《兴化府志》记载唐末莆名人徐寅为名山宫作记,可惜现存徐寅《徐正字集》缺录此记。南宋绍兴元年()二月兴化*莆田县令傅丑作记,清康熙版《兴化府莆田县志》记载此记文内容。南宋兴化*通判刘子翚曾为神应庙题字,惜夫岁久,墨迹漫灭。今神应庙遗存清光绪叁拾年()与宣统三年()所立的二通碑记。现综述之,以存史料。
名山神应庙一、方志记载名山神应庙
明弘治周瑛、*仲昭《兴化府志》卷之七·户纪一·山川考上·莆田县山水部位·胡公里·名山条目载:“名山,在壶公山之麓,有名山宫。考宋志,是即所谓神应庙者。谓山多灵迹,油云覆顶,不崇朝而雨作,宜庙食者。进士徐寅1作记。又谓胡、陈二仙羽化于此。乡人尊而庙之。后以祷雨数应,故赐额‘神应’云。”
清康熙林麟焻、朱元春总纂《兴化府莆田县志》卷四·建置志·寺观·显应侯庙条目载:“显应侯庙在壶山圳尾山上。昔有陈、胡二仙隐迹兹山,后羽化,乡人尊而庙之。宋大观元年(),郡人祷雨数应,赐额‘神应’。建炎二年(),诏修天下庙宇。郡守张宗臣2始拓斯庙,县令傅丑3上其灵应事迹,遂封神为“显应侯”。丑为之记,其略曰:‘天下爱民,至矣。其欲阴阳风雨不失其时,则在于百神推而行之,故民享其福而不为灾。君之爱民,至矣。其欲致教法度不失其方,则在百官推而行之,致民被其利而不为病。惟百神受职,则天之大德及于物。惟百官称职,则君之惠泽下于民。虽幽明殊途,上下异域,其所以为爱民之意则一也。然则天之有百神;君之有百官,岂为厉民乎哉?太守张公自为邦以来,每加意于民,莫不以恺悌为先。而适时多故,*旅未息,或有甚不得已之事,须取于民者,犹必再三咨询筹度,如出诸己。即而犹怅怅痛嗟之不已也。呜呼!其深知所以爱民者与,又能推明天子赦令之意,一新祠宇,用慰斯民之望,可谓无愧于其职矣。惟侯能上体吾君之赦令,而荣其所以封锡之命,曰雨而雨,曰阳而阳,则亦不失其职也。民虽疲嬴,尚庶几其有瘳乎。时绍兴元年()二月也。’又有刘子翚4字极古雅。淳熙十二年()夏旱,知县张少英5祷雨复应,建拜壶亭,始塑陈、胡二仙之像。”
民国张琴《莆田县志》卷十八·建设志上·寺观·名山宫条目载:“名山宫,按前志称陈、胡二仙羽化于此,乡人庙之,唐徐寅为作记。今附祀*公。孔应公6,江西吉水人,宋景炎中,率兵勤王至此,闻蒲寿庚叛,莆城陷,知宋事不可为,跃井殉焉。浩气长存,与文山(文天祥)争烈矣。”
*公元帅(*孔应)
二、名山神应庙古碑记
(一)光绪叁拾年林翘秀撰林兆骐书《重修名山神应庙碑记》
重修名山神应庙碑记
荔城南二十里,巍峙延袤,端庄耸翠,壶公山也。逶迤东趋为壶东辅,擅壶之胜者曰“名山”。蝙蝠蜿蜒,平空结撰,左象山,右钟山,云气时封,蒸蒸郁郁。古有陈、胡二仙,结庐偕隐,其后羽化,乡人尊而庙之,颜之曰“名山宫”。唐光化中(-),状元徐寅7为记。
宋大观元年(),祷雨数应,赐额“神应庙”。建炎四年(),封“显应扶(孚)佑侯王帝师。”淳熙十二年()大旱,知县张公瑛(知县姓名张瑛有误,实名张少英)祷雨复应,因建拜壶亭,塑陈、胡二仙之像,县令傅公洪复有记。至嘉定二年[嘉定二年(),年间有误,应是祥兴二年()],*公元帅,江西吉水县人氏,字孔应,游兹山,为陈、胡二仙所度,以“宋统制兵马都元帅”显镇名山。元季回寇作难,庙悉灰烬。
明成化八年(),里人重建,并祀天后圣母。正德已卯(正德十四年,)、嘉靖乙卯(嘉靖三十四年,),各有修葺。*都帅府正直仁慈,为人御灾捍患,随祷必应。万历庚寅(万历十八年,)以阴功晋“总握天兵兼理瘟部大元帅”。郑君懋周尊甫8大尹讳选病笃、伯父太守讳迁(郑迁)9步祷名山,投神立愈,具金答贶,购田岁收,乃增雕五路(五路将*)、太保二公,金、魏二舍人之像。万历庚戌(万历三十八年,),懋周复建阶下垣墙,设左右眼两门。
国初岁有修葺。道光戊戌(道光十八年,),里人重整,栋宇聿新。光绪已亥(光绪二十五年,),榱颓瓦坏。主持僧宗先邀余重建,余即偕陈君元德、周君绥和,邀宫内乡耆绅士佥议,捐缘约有千余金。余□□神惠者多,不特疗病延龄,且□□宅兆泽及死骸。况合郡士民随祷随应,此举非□□奇观何以答神庥。爰是□之前造二仙滚龙□□,垣外竖方表匾联□□,再造一座护环庙宇。郡人陈维经、林清芬、林光志、林凤标、龚世勋,乃雕帅府父母金像,崇祀中厅;庙外要栏杆以扶之,岂翚飞鸟革云尔。郡之士民携金助建,即郑君立锦、林君庆第,亦襄厥事以告成。忆昔中秋夜觞神,仙师占诗云:“樽酒未干月已西,长江有水浸玻璃,凡舟不到银河界,那识天阶咫尺底。”原其诗词、诗谶、某水、某山,同人家悉难备记,但地由德造,神尝曰:“人人皆欲求福地,人人何不种福田,不种福田求福地,却从何处卜牛眠?”风水之事实关阴德,神屡屡示之矣。主持僧宗先谓余曰:“宫幸落成,此间胜迹当作歌以美之。”余因赞之曰:“松苍苍兮龙鳞老,竹参霄兮白云埽。壶峤望兮绝顶造,钟声响兮朝曦皓。盼村庄兮黍与稻,毓石崖兮灵芝草。时乘鸾兮来蓬岛,别洞天兮风月好。丹方剂兮交梨枣,高吟韵兮诗篇稿。拜二仙兮瞻冕璪,馨俎豆兮荐蘋藻。唐宋迄兮显迹考,怀康阜兮登襁褓。荔蕉灿兮郡人祷,扬万古兮黎民保。”爰刊诸石,以光庙祀。董事林翘秀立石、撰志,大挑一等10、试用广东知县林兆骐11书志。
清光绪叁拾年岁次甲辰()葭月(农历十一月)穀旦
按:此碑尚存荔城区新度镇善乡村的名山神应庙。年6月第1版《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第-页收录此通碑文,核对原碑文,改正错别字27字,添补字41字。
(二)宣统叁年立《名山神应庙前栏杆碑志》
名山神应庙前栏杆碑志
名山胜景,别有洞天。左环右抱,松竹相连。下临蟹井,上接石泉。髻蜂作案,近在目前。宫殿壮丽,赫濯神仙。馨香俎豆,于万斯年。奈兹风势,去而复旋。栏杆林立,永保完全。谨偕同志,鸠集福缘。迄今蒇事,借石以镌。捐金助建芳名开列于左:
李树华、陈奋孙、陈培德堂、曾绳洙、曾述洙、游元忠、李光岳、林清芬、*泉裕、陈科金、陈甲芳、林春声、陈道源、*瑞安、林光勋、郑为贵、郑为璋、郑为圣、郑义奋、郑义文、郑廷选、郑珍、杨忠濂、林宏球、*荫柯、*昌熙、*敬承、龚世烈、林增、罗福善、柯景福、林维贤、*祖绍、林宪、林道洙、蔡焕、蔡瑞地、李水、蔡人慕、蔡人陶、吴永珍、杨仁盛、林志
清宣统叁年岁次辛亥()仲春(二月)穀旦立石
按:此碑尚存荔城区新度镇善乡村的名山神应庙。年6月第1版《福建宗教碑铭汇编·兴化府分册》第-页收录此通碑文,核对原碑文,改正4人名字(出现错别字)。
注释:
1.进士徐寅:徐寅,字昭梦。莆田县常泰里延寿村(今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村)人。唐末至五代间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唐乾宁元年()苏检榜进士第四名。
2.张宗臣:《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二·史纪二·各官年表(第41页)记载张宗臣于建炎四年()以右朝散大夫知,三月十五日到任(兴化*知*)。绍兴二年()三月二十五日除刑部郎官,四月初五日赴阙。可知张宗臣在莆任满三年兴化*知*。建炎四年(),郡守张宗臣始拓名山宫,莆田县令傅丑于绍兴元年()二月为之记。
3.傅丑,南宋绍兴元年()春任兴化*莆田县知县。
4.刘子翚(-),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建炎四年()三月二十八日到任兴化*通判,绍兴二年()四月任职期满。因体弱多病辞归武夷山,主管冲佑观。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其著有《屏山集》。《重刊兴化府志》卷之二·史纪二·各官年表(第41页)记载刘子翚于“绍兴元年()七月初二日罢”有误。刘子翚《屏山集》卷五《送张当世序》一文摘录“盗作辛亥(),其徒益炽,吾之赤子探丸佩犊皆号范叶兵,疽食旁郡。壬子()春,灵旗大伐冲逐荡拓,寇乃平。”可知绍兴二年()春,刘子翚还在莆为官。
5.张少英,南宋淳熙十年()到任兴化*莆田县知县,淳熙十二年()夏旱,知县张少英祷雨复应,建拜壶亭,始塑陈、胡二仙之像。
6.孔应公,即*孔应,江西吉水县人。宋末抗元名将。德祐二年()四月,张世杰等从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入福州。五月乙未朔(年6月14日)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改元景炎。进封广王赵昺为卫王。景炎元年()九月,元朝派出舟师和骑兵,分道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和江西出发,大举向闽、广地区进*,力图横扫不屈的残宋臣民。年10月第1版《莆田县志》大事记(第13页)记载:“景炎元年()九月,元兵南下,端宗(赵昰)至县境,宿壶公山白云院。”统制*孔应作为张世杰部将,其随名臣陆秀夫、张世杰带兵护卫端宗赵昰、卫王赵昺由水陆两路迁都兴化,二帝曾临时驻跸白云院。因元兵长驱直入福建,元*舟师也从海上包抄过来,陆秀夫、张世杰匆匆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孔应奉命留守名山宫,抵御元兵,掩护陆秀夫、张世杰护驾南迁。《莆田县志》大事记又记载:“景炎元年十一月,陈文龙开府兴化,击败元兵于囊山下。十二月,元兵陷兴化*城,陈文龙被执,解送福州,次年解至杭州府,绝食死。”“景炎二年()三月,陈文龙从叔陈瓒收复兴化*城,斩叛将林华。五月,升兴化*为兴安州。莆田县属之。十月,元兵又攻陷兴安州,陈瓒被执,不屈,被车裂死。元兵屠城3个时辰,死3万余人,城中‘血流有声’”。莆城陷后,*孔应率部以壶公山名山神应庙为据点继续英勇抗元。景炎三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年5月8日)皇帝在硇洲(今广东湛江市)岛上驾崩。葬于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同月,陆秀夫、张世杰等众臣拥立卫王赵昺为帝,五月,改年号为“祥兴”。六月,把行宫移驻到崖山(今广东省江门新会)。祥兴二年二月初六(年3月19日),宋元两*进行最后的决战,宋*惨败,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帝昺跃入大海,以身殉国。四天后,太傅张世杰率领水*余部突围而出来到海陵山脚下,不久,有人带来了陆秀夫背负帝昺共同殉国的噩耗。张世杰悲痛不已,也投海殉国。*孔应得知南宋灭亡的消息,悲愤交加,毅然投井殉国。百姓念其忠义,遂将其奉祀在神应庙中。陈、胡二仙为其超度递入仙班,以“宋统制兵马都元帅”显镇名山。
林翘秀记载*孔应在莆壶公山名山神应庙投井殉国后为陈、胡二仙所度的年间为南宋嘉定二年(),有误。因为当时南宋朝廷还在临安(杭州),宋宁宗赵扩仍在执*(-)。之后又历宋理宗赵昀执*(-),宋度宗赵禥执*(-),宋恭宗执*,自年至年正月十八日(年2月4日),伯颜率领的元*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出城向元*投降。年6月14日益王赵昰在福州被拥立为帝,改元景炎,建立南宋的流亡*权。*孔应护驾过莆是年9月,之后一直坚持抗元,至年3月19日陆秀夫背负宋少帝赵昺投海殉国,四天后张世杰随后投海殉国,之后,*孔应听到南宋灭亡消息,悲愤交加,毅然投井殉国。陈、胡二仙为其超度递入仙班。
7.状元徐寅:徐寅,字昭梦,莆田县常泰里延寿村(今城厢区龙桥街道延寿村)人。唐末至五代间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唐乾宁元年()苏检榜进士第四名。延寿徐氏于清乾隆二十六年重刊之家传《延寿徐氏族谱》卷二十四《建置文》有《延寿万卷书楼记》,题为唐刘山甫撰。文中云:“逾岁,改乾宁元年,登苏检榜进士第四,举场上游,正字赋独鸣世传写遍长安,歌咏洽江浙,珍宝达渤海诸国。以此,昭宗皇帝闻之,睿制诏进士第一(诏赐状元),人以秘书省正字授其职也。”此说符合常理。
关于徐寅于后梁开平四年()再度应试,擢进士第一(状元)之说,不合常理。唐昭宗天复元年(),梁王朱温率*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权。天祐元年(),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将昭宗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又称昭宣帝)。天祐四年(),朱温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唐哀帝的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朱温在位六年,乾化二年(),朱温因继立问题,被亲子朱友珪弑杀。徐寅对朱温篡唐称帝是十分不满。如果徐寅只想追求功名,在朱温篡唐称帝后再试中状元,就会巴结讨好梁太祖朱温;而我们现在看到记载皇帝朱温认为徐寅以前所作《人生几何赋》中“三皇五帝,不死何归”两句,对帝王不敬,要求改动。徐寅答曰“宁可无官,不可改赋。”朱温大怒,削其名籍,徐寅便回归闽中。说明徐寅是有骨气的文人。徐寅明知朱温篡唐称帝,大逆不道,不可能犯傻去参加后梁科考的。且据前考,开平四年徐寅已在泉州依刺史王延彬,确无至汴之理,故徐寅再试进士第一,系后人附会。(参见陈春阳主编《莆田市名人志》第24-25页徐寅人物传)。
8.尊甫:对他人父亲的敬称。
9.郑迁,兴化府莆田县人。隆庆二年()罗万化榜三甲第七名进士。历武昌府推官,升顺庆府(今属四川)知府(别称太守)。万历八年()以违禁驰驿被降职六级。
10.大挑一等,百度百科“大挑”简介:“清乾隆十七年()定制,三科(原为四科,嘉庆五年改三科)不中的举人,由吏部据其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每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士人有较宽的出路,名曰“大挑”。挑选的标准重在形貌与应对,须体貌端正、言语译明,于时事吏治素有研究。相传有“同田贯日月气甲由申”八字诀,合于前四字形貌者为合格。例如长方面型为“同”,方面型为“田”,身体长大为“贯”,身体匀称为“日”。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实录》第二章第九节:“清初旧例,举人会试三科,准其挑选知县,就教职者不拘年分……(乾隆)十七年始定大挑制,于会试榜后举行”又“届期吏部堂官先过堂验看,然后请旨派王公大臣于各省举人内公同挑选,重在形貌与应对,所谓人文并选。”林兆骐大挑一等,试用广东知县,应该是十分幸运的事。
11.林兆骐,兴化府莆田县人,清光绪五年()傅朝旭榜举人。大挑一等,试用广东知县。宣统三年(),董事、知县林兆骐等重修六步桥石堤,邑人立《重修六步桥石堤捐名碑》。
作者:吴国柱
往期回顾
●莆田新冠疫苗又开打!请提前网上预约!
●网友实战:现在能离开莆田了吗?
●好果!莆田88条公交线路恢复运营!
●累计治愈87例!仙游部分区域调整为低风险区
●39分钟生死营救:绶溪公园处一女子跳河轻生!
点个在看给你好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