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教育部*策法规司年度教育法治课题“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基于未成年学生保护的视角”(JYBZFS010)研究成果。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命教育以人的生命成长为主线,围绕着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展开专门化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拓展生命的长、宽、高,让有限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个体成为最好的自己。因此,从教育的本质上说,美育和生命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美育就是生命教育。
这几年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致力于生命美育的研究与实践,将美育与生命教育联结,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01
让学生感受自然美,
促进人“诗意地栖居”
也许只是一脉清流,一座远山;也许只是一钩新月,一汀白沙;也许只是一次偶然,风把蒲公英的种子吹散,百灵鸟撒下半空咏叹……只要遇见,生命就会顿然产生一种新奇的感觉。这,就是诗意!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其实就是适意,也就是让生命回归自然,回归自己的“家”。
提起自然,我们自然会想起“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籁”“天趣”“天然”是我们向往的境界,并因之内化为一种价值尺度。大自然是我们心灵栖居的家园,我们也一直在大自然的演化中寻求生命和谐的法则。作为自然进化的成果,我们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无自然不存,自然无人不灵。人似乎就是自然,自然似乎就是人。然而,现代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福祉,但也使我们陷入两难境地:
自来水、纯净水取代了“曲水流觞”“一方天井”;
林立的高楼、高速公路、高架桥取代了“十笏茅斋”“曲径通幽”;
汽笛马达声、建筑轰鸣声淹没了可人耳目的鸽哨、牧笛。
更有甚者,现代化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淳朴和谐的自然关系:空调让夏夜纳凉成了遥远的故事;电视、网络成了“插足”家庭者。自然渐渐离我们远去,诗意地栖居也渐渐成为远离我们的一个梦想。
正是因为这样,学校美育首先呼唤“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受自然美,促进人“诗意地栖居”。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育的施行离不开相应的场域,即所谓的“审美场”。近几年,学校把园林式的环境、书香气的校园、书院味的教育确立为文化立校的方向与目标,以打造“园林中的书院”为指导思想,大力推进校园环境综合提升工程,让校园充满生命的气息、书香的味道、文明的风景。我们始终认为,校园对生活于其中的师生来说,就是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栖息地”。这个“栖息地”不但具有基础的教学功能和生活功能,而且扮演着师生日常“审美场”的角色。我们悉心呵护十多年前建校初期师生手植的百果园。虽说并没有种果树,但枇杷、柠檬、杨梅、石榴、桂圆、人心果、牛油果、台湾大青枣……几十种果树可谓四季飘香。我们在楼顶天台打造锄禾园,每个年级一片地,每个班级一块地,自取菜地名,如“我家小院”“行行出状园”“惠麻麻的养株场”……让孩子们“脚下一分土,心里一亩田,种花种树种春天”,感受种子的期待,体会劳作的辛苦,享受采摘的快乐。学校最让学生流连的地方除了图书馆就是中庭的鱼池,鱼翔浅底、龟卧池石,不仅是学生爱用眼睛捕捉的风景,还是美术老师带着学生写生的极好素材。教学楼前的一棵大树死了,我们没有把它移掉,而是加固后在树的周围种上凌霄花。一年过后,凌霄花爬满枯树,树又变绿了,树又复活了,树还“开花”了……所有这些,形成校园独特的审美场,成为师生诗意的栖息地。学生被四季常绿、鲜花盛开、硕果累累的果树花树簇拥着,日常与鱼、龟、小鸭、小兔等做伴,自然而然受到熏陶和感染,塑造了美的心灵,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同时,也增强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意识。
除了在校园里感受自然美,我还与学生分享: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构筑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孩子们,利用节假日,背起你的行囊,去触摸那一片自己的天空,在心灵与自然的撞击中,让生命焕发出更强的活力吧!"不少班级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组织下,利用假期亲近自然。比如,在寒假,学校八年级四班的师生与家长共同参加了“穿越东西涌亲子游”。深圳最美海岸线—东西涌海岸线—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半岛,是最经典、入门级的户外爱好者徒步线路。一路屏山傍海,山岳纵横,沙滩、岛屿、礁石、海蚀岩、洞、桥、柱等海积海蚀地貌发育齐全,碧海蓝天,足以让人感叹自然之美。这是一段不好走的海岸线,学生与家长要面对的是大大小小礁石铺就的、仿佛没有尽头的海岸线。学生还要面对的是眼前时刻诱惑着你放弃的盘桓的快艇,是渐渐流失的体力和处于焦躁边缘的毅力。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陪伴下,学生用行动写出了别样的审美篇章:
"在危险的陡崖,上一个坡,下一个坡,除绳升或链升外,别无坦途。大家拉着锁链,手脚并用、奋力攀爬。你拉着我,我扶着你,相互帮衬着翻过一个又一个山坡,复又回到海的怀抱。”“海是天空之镜,天阴则海灰,天蓝海亦蓝,这是一段充满魅力的海岸线。屏山傍海,山岳纵横,大伙儿结伴沿着海岸线徒步,在碧海蓝天下一起竖起耳朵,听听海浪的歌唱,听听贝壳的故事,一路的风景,美不胜收。"02
让学生体会社会美,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社会美是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它是社会生活创造的事物美,是社会生活表现的行为美,是社会生活传递的精神美。社会美有利于促进社会建设和发展,它是一种行为、一种语言、一种习俗、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社会美来源于社会实践,存在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发展。开展社会美的教育,应回归生活,包括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在生活中开发教育资源,在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
社会一直是一本打开的书,写着美,也写着丑。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甄别、去思考、去取舍。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有不少大写着“美”字的人、事,可做教育资源。
比如“人”。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八十多岁的钟南山院士以其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国士的担当,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成了“最美逆行者”。从他的身上我们能读到“科学”“专业”“无畏”和“担当”。汪勇是武汉一位快递员,作为一名普通的“80后”快递小哥,从早到晚收送快递是他日复一日的生活,但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跨界”行动,医院轮岗护士医生的工作,和他的伙伴们一共对接了一千多名医护人员。从他的身上,学生认识到人生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价值体现。价值体现层面的幸福,才是恒久的幸福。
比如“事”。《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