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闽都好物华
卢美松东晋福州真是物华天宝之区,它雄踞海滨,秀甲东南,处水乡山国之中,乃江海通津之地,自古为形胜之区。冶山自古兀立于福州海湾之中,位于越王山南麓,历代作为宫苑、官署的驻地,历史悠久且地位突出;更因人文鼎盛,内涵丰富而声名远播。“地因人重”,福州自严高开郡以后,历代有李椅、常衮、王审知、蔡襄、张伯玉、程师孟、曾巩、*裳、叶梦得、梁克家、赵汝愚、郑侨、辛弃疾、真德秀等名贤开府建衙于冶山,使之为闽中首善之区。几乎所有入闽的王公巨卿皆驻跸、下榻于此,所以地胜名著。
冶山又称泉山,山上古有天泉池,可供郡人修禊流觞;山下更有欧冶池,传为欧冶子铸剑淬火之处。总之,冶山旧为*、*、文、教施治敷化之所,又为风光名胜之地,占尽会城地理人文优势,深固难徙。而今虽峰岭高峻不再,文物景观衰减,但其地望不替,人文犹存,如今再辟公园,尤惬民心。登高纵观弥望市井,高楼林立,广厦毗连,车来人往,川流不息,不胜今昔沧桑之感。
螺洲天后宫一、冶山为州城形胜地宋梁克家《三山志》称:“闽宅东南,负山而?海”,唐五代设威武*,“遂作重镇”,并赞“州治其中,有中州气象”。可见福州自唐宋开府建衙以来夙称气象繁华,格局非凡。
越王山是冶山北屏,顾名思义,得名于闽越王之立国建都,其历史远在两千多年之前。征文考献,源出于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之作;稽古求实,寻证于历年考古发掘与地下文物出土。虽然,人们对山旁欧冶子铸剑之方池指为传说,而对屏山、冶山一带为闽越国首都初地则无异词。山间文物之盛、史载人物之众、口传故事之多,可从《越王山志》中考知。自古地因人重,人以地名。越王山固缘闽越王开基而得名、闽越国建都而起兴,其地更因历代官宦、文人、雅士经久不绝的咏赞而扬名。其声华不替、超卓世代者,更在于地理位置的优越与人文活动的频繁。
越王山位处福州城北,昂然挺立于周围川原湖泽之中,居州城内三山之首。其延伸地域广袤,东支脉有屏山(平山)、文笔山;中为冶山,又称泉山、将*山、王墓(云步)山;南麓更延伸至灵山(龙山)、芝山;其西有马牧诸山。古人重堪舆之学,称其地为龙脉所在,因此山南向阳高阜古代陈陈相因,密布宫苑王府,入闽主*者也倚之建衙置署,代无虚时,昔人称“坐龙之腹”,可见风水之重。越王山北后为“龙腰”,古人严禁樵采,更谆嘱不可挖掘毁伤,严加护惜。所以此山独多文物古迹、名胜景观。
晚唐福州刺史裴次元,着力保护山川泉树,创筑亭台楼阁,辟地二十九景,作诗二十咏,扬誉千余载。此山名人荟聚,轶事独盛。唐宋至清,主*闽中之名公巨卿萃集,能诗擅文者众。以宋代为例,有善*且能文者如蔡襄、张伯玉、程师孟、曾巩、*裳、叶梦得、梁克家、赵汝愚、辛弃疾、真德秀等其能名垂青史、流誉至今者,或为诗词大家,或为文坛宗伯,时人称福州“乡人皆嗜学,太守复工文”,文风炽盛,盖由名宦所煽。冶山之上、州园之中,时常有官宦登临、文人聚会,赋诗联吟,诗酒欢恰频繁而热烈,历代佳作连篇累牍,人文之盛冠绝一时。
冶山首建城池始于西晋。严高甫任晋安郡守,即“入相兹土”,规划创筑郡城,建筑衙署。由于那时晋安郡尚为“遐服列邦,初作郡宇,宫室规制可知也”。作始也简,初城难免狭陋,但经他“定宅方位,迄今不移”。可见冶山形胜之地,开基定位之后,作为闽中首府、行*中枢地位坚牢,千年不拔,此诚九州中所鲜见者。冶山而南,以古之宣*街为中轴,叠建七重城楼,展现州城之壮伟,四周环绕七座城门,围护都邑之繁华。三山耸立,人文挺生;一楼凌空,瑞霭萃聚。
朱紫坊二、冶山为行*中枢带
以优越的地理条件为基础,历代闽中统治者均在此对全省(包括福州地区)实施管治,布施教化。这首先反映在古代福州与闽中地区的*治建制沿革上。由冶县而侯官,而原丰,而闽县,而闽州,而丰州,而泉州,而福州,而威武*,而福安府,而福京,而福建省会等等,诸多沿革,皆与此山不离不弃,目光之所集,岂非灵气之所钟?同时,相应反映在冶山地区历代宫苑、衙署、*营、贡院、书院与社学等行*设施与文教建筑上。据《三山志》载,福州城内“重谯杰丽,邃宇闳固,名公钜人,剖符开藩,官崇地重,佥曰惟称”。表明这首善之区因“地重”而令“官崇”者钟情瞩目,那些受命开府、剖符封疆的显宦名卿,建造伟丽宫署。长留*绩声名,称王者如闽越王无诸一系、闽王王审知一族,称帝者如南宋少帝赵昰一众、南明隆武帝一群,其他主*闽中者无论郡守、知州、观察使、团练使、布*使、廉访使等名称不一、品级各异的统治者,其施治、居处皆不离此山。越王山域内,还广有反映历代*事、文教、民俗、信仰与*事活动的众多地面遗迹与民间口碑。此外更有或隐或显于山体各处的民居遗构,包括名人别业、文士精舍、学子书院与藏书楼阁,有的虽仅存虚名也足为名山增色,让人感受文化气息。一部新编《越王山志》以五十八万字详载史迹,这是令人怀想的厚重故事。
鼓山涌泉寺三、冶山为文化高标地冶山作为人文名区,还有着丰富的文化涵蕴、兴盛的文教活动传统。在过往的世代中,众多主*官员及其僚属、文友的文事活动不绝如缕。这些活动,有些留下文字记载,更多是传留在大量的诗文著述中;有的则留下文物遗迹,如碑刻砖铭以及考古和兴复的名人故址与建筑遗迹。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