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香村幅员面积5.9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户人,建卡贫困户33户人,*员27人,主导产业为茵红李、茶叶和林木产业,现有茵红李亩、茶叶亩、林木亩,整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产业杂乱,属典型的山区村、国家级重点贫困村。柏香村积极探索“五子”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将基层治理融入脱贫攻坚、服务致富奔康、助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脱贫退出、治理水平提升。
▲干群共商基层治理。*建联心强班子,把住治理主心骨。
坚持*建为先、组织为要,把建强基层组织、发挥*员作用作为基层治理前提保障。
一是组织共建。
以“组织共建、活动联办、帮扶联心”为主题,与帮扶单位、周边邻村*支部联建开展集中*性、理论、产业学习、主题*日活动等,在结对共建中互学互促,切实提升*员*性意识,提升班子战斗力。
二是引领共建。
结合网格化管理,按照就近、就亲、就便原则,*员结对联系周边群众,开展感恩教育、产业发展、务工就业、纠纷协调等。同时,充分发挥*员先锋模范作用,实施*员精准扶贫示范工程,带头技改老茶亩。
三是培育共建。
将村干部培养纳入镇*委“”培训计划共同培育,将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作为培训内容,大力发展新*员、培养后备干部、回引优秀农民工,建强班子队伍、壮大班子力量。
▲妇女座谈撑起半边天。多级联力挑担子,凝聚共治战斗力。
把基层治理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联合各方力量挑起胆子助力攻坚。
一是多级合力。
充分发挥市县镇村各级帮扶单位、各级干部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出谋划策、协调争取、督促落实,形成强大合力。
二是整合联力。
充分整合各项项目和资金,发挥最大资源实效,围绕目标联力推进。新建、加固住房62户,占全村户数的41%,硬化道路18.3公里,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新建水池水窖,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三是内生动力。
推行*策同学、计划同定、农活同干、问题同找、整改同抓、节日同过“六同”工作法,组织文体活动、农民夜校、院坝座谈,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内生动力,发挥村民自身主体作用。
▲技能培训提升致富水平。产业联动活路子,选好稳定致富路。
发展产业是增收致富的基石,要取得高质量脱贫成效和稳定长久治理成果,必须持续发展壮大产业。
一是实施“产业配套”。
立足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兴建配套基础设施,开展各类产业技能培训30余次,发展茵红李亩、茶叶亩,年两项产值万元,人均产值元。
二是建设“基地示范”。
通过基地示范,全面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带动整村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统防统治、规范管护茵红李示范园亩,规划打造高标准高山绿茶示范基地亩。
三是服务“补充联动”。
组织动员富余劳动力积极务工就业,引导发展食用笋、林下蔬菜、跑山鸡等,全力做好信息、技能服务,促使产业发展多元化、提升抗风险能力,让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更多、路子更活。
▲专合社分红带动群众发展。利益联结赚票子,筑牢集体后援团。
村集体是村民的依靠,是整村发展的依托,集体富裕才能底气足,才能更多、更好服务群众。
一是盘活集体资产租赁。
对集体土地、房产资源等村集体资产进行清理登记。对原有不合理的租赁合同通过村民代表一事一议后,与租赁方协商方式进行提前中止。对优质资源、资产在一员三平台进行公开招租,将资源和资产转化为资金收益。
二是建立集体经济组织。
有效利用各类扶持资金,大力实施股权量化项目,创办集体资产公司,进一步提升集体组织话语权,今年预计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万。
三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动。
引进全县最大的民营茶叶加工企业带动村民发展,签订茶叶供销协议,保障茶叶销售,同时村民以茶园入股专合社,实现入股村民有分红、集体经济有收益、管理水平有提升,整村茶叶产业增收20万元。
▲开展“感*恩爱家乡”活动。
多元联合旺日子,营造基层新风尚。
充分发挥自治和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让群众主动参与,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一是多元参与。
严格落实三务公开工作要求,坚持重要项目实施、大额资金使用、民主评议事项向村民通报或交由村民审议,实现多元参与村级事务,村民自治有效发挥。
二是多元服务。
推行村级事务全程代办,组织*员服务队为民办实事,组建巾帼“三支队伍”,开展互助服务、环境整治,形成村民互帮互助、美丽家园共建共享氛围。
三是多元治理。
持续开展“两星一美”创优评先活动,通过明星示范带动提升;设立“巾帼积分”制度,对村民环境卫生、邻里和睦、公益参与积分量化、促进提升;制定聚居点管理办法、推选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好新家园,全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来源:屏山县委组织部往期回顾全市两新*组织,请查收11月份组织生活学习清单锻造本领强筋骨提振干事精气神—宜宾市南溪区举办年南溪区**人才暨年轻公务员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
长宁县:打造“三型机关”培养过硬组工队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