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山的传说
蜀山生态旅游资源2-03
刀子豆腐
鸡鸣山的传说
(刀子豆腐摄)
关于鸡鸣山,传说与曹操有关。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后,为了东征孙吴,决定在巢湖(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人工河,以此沟通东肥河与南肥河这两大江淮水系,使淮河的船能进入长江,以便漕运将士及粮草到东吴去。
曹操命部下杨将*负责挖河,杨将*募多人挑之,谁知“日挖一丈,夜长八尺”,一至鸡鸣时分,开挖的河道又恢复了原样。深挖的河道为什么又复土如初呢?民间传说,曹操此举得罪了岭中的鸡神。鸡神认为,江淮分水岭是鸡族的栖息地,如果挖了一条河,切断山脉,必然影响鸡族的生存。鸡神召来分水岭的土地爷,命土地爷阻止修河。这土地爷不愿意,说:“曹操也是一个帝星,他要挖河。我是挡不住的。”鸡神便说:“你要不阻挡,我便叫你不得安神。”果然,当夜三更,土地爷还在做梦,鸡神长鸣一声,满山遍野的公鸡便一齐叫了起来,吵得土地爷慌忙起床连连作揖:“鸡爷,我认输,我听你的﹗”说罢,他手一挥,便将开河挖掘的泥土又复原了。
杨将*见白天挖河,鸡鸣复原,便在鸡鸣后动工,多挖两尺。但这两尺之深无济于事,只留下一条长7.5公里的旱河轮廓。杨将*挖河不成,身心俱瘁,一病而亡。杨将*的手下便把他葬于分水岭上。后人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并把这座庙称为将*庙,而这段山岭,也因此被称为将*岭,并将这条河称为曹操河,将河截止处的大岭称为鸡鸣山了。
现在的鸡鸣山山顶竖有碑刻,铭文:曹操曾在鸡鸣山扎寨屯兵,留下山顶有拴马桩;山北脚下量兵塘。
关于鸡鸣寺的寻访
顾宁何玉娟郑召弟
寺庙经历重建,仍具不小规模
据鸡鸣村村民、柴门大鼓传承人张德金老人回忆:听老人们说,鸡鸣村处曾有座很大的寺庙,可能建于三国前,庙名曾叫显云寺。另据鸡鸣村原村主任朱成荣回忆,听老辈人说,显云寺的建庙时间与明教寺于一前一后建成。关于建寺时间(三国时期)与明《志》“在鸡鸣山上,元建”的记载有明显出入,但寺名“显云寺”与《嘉庆合肥县志》“显应寺即鸡鸣寺”的记载可能是因“云”“应”口音上相近造成的,可以说基本能够合上。张德金老人说,主庙在鸡鸣山,庙门向南,通往五里外的金牛滚处(现今的陈岗郢),寺庙面积很大,庙里有口水井叫“响井岗”(遗迹尚存),居在庙院的正中。寺庙繁盛时期至少有几百名和尚。
显应寺后来被毁,在原庙址处新建了林音寺,地处鸡鸣山上,有大殿四间,东厢房两间,有院子,庙门。在原寺庙五里外的大门处还新建了一座小庙,叫“金牛滚庙”。朱成荣这样描述他的印象:在破四旧时,我还是村干部,那时鸡鸣山腰上有座寺庙,没庙名,大概四至五间,有门楼,有院子,有厢房,后面一排是庙。
寺庙因事被烧,曾改作学校
寺庙后来被烧了,被烧的原因,传说当时寺庙里有些和尚不学正道,在寺庙里设有一个地下室,私藏前来上香的民间女子。事发后,官方在寺庙里挖了块“和尚地”,将犯事的和尚埋在其中,露出和尚头,用犁耙犁头作为惩戒。但这仍然难平众怒,寺庙最后被全部烧毁。于是民间流传出这样一句话:“火烧显云寺,铁耙和尚头”。
朱成荣老人回忆说:解放前鸡鸣山上遗存的寺庙,里面都是泥做的菩萨,菩萨较多挺漂亮,旁边有两间厢房,有时有一、二名和尚,记得有一个叫“冯二斋公”,负责烧香拜福,做好事,吃素,寺庙拥有耕田,给山下3户人家承包,回收些粮食。解放后,破四旧运动,庙里菩萨被打掉。上世纪五十年代,寺庙被改作鸡鸣村学校,后来成为长*区级学校,再后来区划调整变为小庙区级学校。一开始教学很简陋,没有纸,几张桌子,一支粉笔,教大家认点字,村民都没有文化,认识字的村民被安排在学校里当老师,没有报酬。
寺庙遗物难得,线索待探寻
朱成荣老人回忆,传说寺庙里当时有个栓马桩,里面两个孔,被曹操用来插*旗。曾经拴马桩被村民从山上移到山下的水库边做桥板让人走。
关于响井岗(即现在的响井遗存),村里曾组织人清过淤,但是没能探到最底部。据参与清淤的村民说,所挖到的地下空间之处,大概有2间房屋的面积(几十平方)大小。
鸡鸣村里现在有个村民叫吴玉礼,他在兄弟里排行老四,吴玉礼父亲曾经长年在寺庙里念佛吃斋,生了五个儿子。吴玉礼说在破四旧时,他父亲曾将寺里的一块碑给藏到家中,他父亲去世后,碑流传到五儿子吴玉传家中,吴玉传说碑现在被收藏在小庙,据说碑上写有许多文字,内容不详。
孤峰独秀鸡鸣山
李云胜文/摄
假如要历数全国重名的山峦,那鸡鸣山绝对要算一个。耳熟能详的就有河北张家口鸡鸣山,浙江义乌鸡鸣山,河南沁阳鸡鸣山,福建省屏南鸡鸣山等。而在众多的鸡鸣山里,咱们合肥近郊的鸡鸣山,那可谓一支独秀,里面蕴含的文化符号,是别处无法比拟的。
平地凸起小山峦
合肥市蜀山区的王广力先生自豪地对我说,你一定要到我们蜀山区南岗镇鸡鸣山去看看。徜徉在青山绿水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是都市里的人享受不到的大自然的恩赐。
我曾攀登过许多著名的山峰,包括*山、庐山等如雷贯耳的名山大川。当车子来到山脚下的时候,老实说,我有点失望。那其实就是一个大的山丘,高不过几十米,几十级台阶就到了山顶。王广力先生从我的眼睛里读出了异样,心里却把握满满。他说许多第一次到鸡鸣山来的人,都会是你这样的表情。那实在是因为不了解鸡鸣山的缘故。
合肥地处江淮丘陵地区,地势高低不平,但山峦稀少。为人们熟知的大蜀山、小蜀山都是无岗阜连属,只是孤单单的一座山,《尔雅·释山》里云:“独者,蜀是也。”所以才有了大蜀山、小蜀山的称谓。这也适用于鸡鸣山,从地形上看,这三座山分布在东、北、西,恰成一个三角形,而周围都是相对平坦的田地。站在山顶放眼四望,周围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果木、农田,大有孤峰独秀的意境。
王广力先生说,三座山中鸡鸣山最矮,海拔只有68.20米。而合肥的平均海拔在40米左右,也就是说鸡鸣山只比合肥高20米左右。气势上首先输给了大、小蜀山,但遗留下的历史遗迹却是三座山中最古老的。
我在山顶上发现几根石柱样的东西,鸡鸣村的民兵营长许维斌先生介绍说,那是魏武王曹操的拴马桩,一共有四个。文革的时候,山下村民修桥,其中的三块被搬下山作为桥墩了。年,刚刚走上正规的鸡鸣村,那时还是生产大队,已经有了文物保护意识。他们出钱征回了遗失的原物,在原处恢复原先的模样,并在山顶立碑,详细地记述了鸡鸣山的来龙去脉。
当地人称鸡鸣山是块风水宝地,这可以从南面和东面山坡密布的公墓得到佐证,和大小蜀山一样,能够让逝去的先人躺在仙境一般的向阳山坡,那其实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之一。在那里,我甚至看到了清朝湖南提督从二品武壮公淮*将领周盛传之墓。
是否南淝河源头
就像游玩所有的名胜古迹一样,当你了解了其中附着的人文历史故事,那静止、呆滞的物件立刻生动、灵气起来。鸡鸣山也是因为有了历史和故事而显得庄重、神秘,其中之一就是南淝河源头说。
6月6日正是农历端午节,安徽省民俗学会举行端午文化研讨会,我在会上见到了民俗专家牛耘先生。见我打听关于鸡鸣山是否南淝河源头的话题,他回忆说这个讲法由来已久,最早在唐代庐江郡守卢潘的《庐江四辨》里面就有记载:“今按肥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以前有本书叫《世事沧桑话合肥》,里面也写到:“淝水发源于鸡鸣山,向北流二十里一分为二;其一向东南流入巢湖,另一向西北流入淮河”,“这两条河均名肥水,也就是南淝河和东淝河”。不过这些都已经被证明与实际不符。
年11月的时候,那时日本已经投降,刚满18岁的牛耘先生,怀着满腹的好奇心,步行来到鸡鸣山下,并顺流而上,考查出鸡鸣山并非南淝河的发源地,而只是诸多径流来水的汇集地,准确地说,应该只是南淝河的开端。
清朝的时候,鸡鸣山一带属于合肥西乡,当时的合肥知县左辅在《合肥县志·山水志》中记述道:“长岗店东水,东南行二十里至鸡鸣山入肥水。”此水正是南淝河正源。
这与后来水文部门勘察的结果是一致的。年,合肥水文水资源局的专家们进行了一次南淝河探源之旅。他们从南淝河闸、滁河干渠溯源而上,并特别前往鸡鸣山一探究竟。
据说,关于南淝河源头之说,众说纷纭,历来存在争议,但这次考查基本上可以排除鸡鸣山是南淝河的源头,而将目标锁定在肥西县的将*岭。
非遗项目抛头狮
许维斌先生算是土生土长的鸡鸣山人,聊起自己的家乡,他是如数家珍。他说村子里最古老的要数鸡鸣村的吴牌坊了,年4月初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与肥西县文管所联合发掘出塘岗新石器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类型与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接近,又有薛家岗文化因素的内涵,是有别于*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遗存。该遗址的文化类型单一,是江淮地区早期古文化遗址的重要代表之一。
不过,最值得骄傲的还是“抛头狮”,那是来自鸡鸣山下鸡鸣村的一个独特的舞狮玩法。
陈德荣是“抛头狮”的第四代传人。这位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说,因为没有客观的文献记载资料,他们也不知道“抛头狮”准确的来源。只是从老辈人的口中相传,至少有多年的历史了。他还记得小时候村里的玩“抛头狮”的领头是胡海州,要是活到现在,已是多岁的寿星老了;后来由他的儿子胡正明继承,现在也已离开人世;传到张圣发手里是第三代,同样撒手人寰了;陈德荣是第四代了,他说“抛头狮”的技艺和别的不一样,并不是只传家里人的。
可惜的是我没有看见他们现场表演,不过陈德荣先生活灵活现地给我讲解了“抛头狮”的精彩之处:大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齐齐上场,两个栩栩如生的狮头终于登场了。“抛头狮”一人舞头,一人舞尾。舞头者举起狮头,一甩一抛,狮头套上了。而举套中这个“抛”的动作,就是“抛头狮”名字的由来。
有意思的是,“抛头狮”的伴奏乐器中有海螺,在节奏分明的锣鼓声中,海螺粗犷、肃穆的声音给“抛头狮”平添了一股神秘。
陈德荣先生介绍说,我国目前的舞狮主要分南狮、北狮,“抛头狮”比较接近于南狮。而海螺最早应该是被沿海地区人使用。“抛头狮”的乐器中为何会有海螺,至今还不得而知。而他们所用的海螺也是祖上传下来的。上次演出的时候,不小心蹦了一块,成了豁嘴,大伙儿还在想办法重新置办一个呢。
因为玩“抛头狮”太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学。好在16个人的队伍还是凑齐了,最小的22岁,最大的就是他自己了,今年已经67岁了。
我们去登鸡鸣山的时候,正是久旱了几十天难得的一场雨后,鸡鸣山上的林木还挂着水滴,地下泥土有点粘脚,好在有陈年的落叶覆盖,还算好走。
其实,早在来的路上,我就问过同车的当地人,这座不高的山峦为什么要叫鸡鸣山,他们回答说不是太清楚。有一种说法,那座山远远一看,就像是鸡冠一样的形状,这或许是它名字的来源吧。
鸡鸣村里的人告诉我,以前的鸡鸣山上没有公墓,一座庙宇终年香火缭绕,远近的善男信女们都喜欢前往烧香。后来那里还曾经有过一个学堂。我在《嘉庆·合肥县志》里倒是看到了相关的记载:“旧志云上有龙井。”那龙井并不是指今天的龙井茶,而是一座寺庙的名字。
不过,关于鸡鸣山名称的来历,我在鸡鸣村里还听到另一个传说。当年这一带都是一马平川,有一天晚上,地面突然间开始逐渐隆起,一直扩大、增高,到天亮鸡叫时方才停止,于是这座凸起的小山峦就被称为鸡鸣山了。
因为历史悠久,相关的历史资料上总有只言片语;因为并不出众,相关的历史资料上只有只言片语。不过,这都没有妨碍我们走进这座可爱的小山峦。
另附录有关图片:
(《嘉庆合肥县志》鸡鸣山位置标注)
(抛头狮表演)
(注:资料引用自《庐州府志》《嘉庆合肥县志》《肥西县志》及网络上柳丝的文章等)
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鸡鸣山-蜀山生态旅游资源2-02鸡鸣坝叠存的时光—蜀马赛道美在斯(5)鸡鸣山掩藏的热闹和喧腾—蜀马赛道美在斯(2)小蜀山-蜀山生态旅游资源2-01蜀山的故事传说-蜀山生态旅游资源1-07蜀山曾留下伟人的足迹之2-蜀山生态旅游资源1-06蜀山曾留下伟人的足迹之1蜀山“点亮”的诗文-蜀山生态旅游资源1-04蜀山也曾罩硝烟-蜀山生态旅游资源1-03蜀山?影-蜀山生态旅游资源1-02大蜀山及森林公园-蜀山生态旅游资源1-01将*岭及其承载的历史工程—蜀马赛道美在斯(4)凤凰墩憨实的守候—蜀马赛道美在斯(3)曹操运河的宏阔气象--蜀马赛道美在斯(1)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