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的年,有几位南京工学院的学生到宁波考察古建筑,无意中发现一座“保国寺”,年代应该很久远。回校后向老师刘敦桢(这个名字上面出现过)报告,刘敦桢当即觉得有价值,叫学生和专家们再次到实地认真研究,在地方志文献中寻求资料,判断保国寺是北宋祥符六年(年)重建的。既然是“重建”的,说明原始建造的时间还要早。最后的推断结论是,这个寺最早建于汉代,但后面全部毁了(这当中唐代有个皇帝不尊崇佛教,下命令拆掉全国寺庙)。现在的大殿,是完完全全重新建于年。因此,这么说吧:大殿是北宋早期建筑,寺内还有其他一些石构建筑比如石经幢等,是汉代的。再简单一些,“寺”是汉代的,“大殿”是宋初的。年至今,这个大殿也不是屹立不倒,中间经过了几次修缮。在确立了北宋初年的建筑地位之后,保国寺成为当时唯一的一座中国南方“最早的建筑”,经过刘敦桢推荐,列入年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名单,并且国家拨款进行大修,工程师李竹君(这个大名在屏山记事之四中出现过)就是大修的主持者之一。
(细雨中的保国寺,前面的经幢为汉代建筑。年摄)
与西方古代建筑不同,西方是石结构,更讲究力学的科学理论研究,设计师得到大众尊崇,建造者留下名声,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反过来又推动实践的进步,形成良好的循环。久而久之,他们的科学理论就有雄厚的基础。而中国古建走的是研究“木结构”的路子,靠的是经验和土法上马,至于建造师个人,那只能属于“匠人”范畴,根本谈不上入“流”。我们看看中国古代名建筑,很少留下总设计师、建造师、工程师等等大名,连“老几”都算不上,真正留下名字的是批准建造的人,就是官员吧。“鲁班”同志,也是匠作行当通过历代的顶礼膜拜而磨出来的一尊祖师爷,带点神话的色彩,多少也有点心酸的意味在里面。东西方的这种差别,跟中国传统的“书”文化有关,自古以来,中国人普遍认为只有读书学文科才有出息(书的涵义很窄,局限四书五经之类),出息的代名词就是考上进士,才能当“官”。学理工科搞匠作是没有前途的,当不了官。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孔子和鲁班,一个是圣人,一个是工匠,大众的膜拜程度能一样吗?有见到学生在高考前去孔庙的,没听说去顶礼鲁班的,这些很能说明问题。其实中国人是很聪明的,很早也在研究天文学、算学等,也有一些走在当时前沿的论著,无奈在千百年的历史氛围中,形不成总体气候,得不到理论上的持续突破。在这种传统理念的左右下,中国古建靠的是历代匠人的言传身教,谈不上理论层面的总结提高,唐代之前基本没有规范的“建筑学”专业理论书籍,到了宋代,才勉强有了一本统一的、有权威的学科书,叫《营造法式》(建筑的规则和样式),中国“营造学社”名称中的“营造”,也是据此而来。况且,这本书的出台,也不是出于认真研究科学的目的,只是当时有许多官员利用基建,大肆作假中饱私囊,皇帝看不下去了,才命令对各种等级、各种规格的建筑和用材做出具体规定,要盖一座建筑,按照这个样式来,基本可以估计预算经费,用这样的方法来控制腐败的蔓延。但这个出发点歪打正着,给后代留下了一本宋代建筑的标准样式和各种用材规定的教条。还有,一种学科的发展,肯定是以往历史的延续,不可能凭空而出,建筑学也一样,宋代的“法式”,也是对历朝特别是唐代的“继承和发展”,也就是说,尽管是宋代“营造法式”,但有着前朝的影子。
(华林寺大殿俯瞰,宋初建造,保留唐代风格。年)
四
现在,我们简单的按上面这几点来对照一下华林寺。第一,它有巨大的斗拱,斗拱有八个“跳”(也有人认真数了一下,说是“七”跳,认定的出发角度不同),高等级,符合“营造法式”的高级别大殿规定。第二,它有巨大的“梭柱”,也满足宋代和宋之前的法式。第三,它的其他建造包括台基、开间、屋脊基本都符合宋代“营造法式”所讲的样式。据此,可以断定,这起码是一座宋的建筑。可是,宋朝历经北南宋两个“宋”共多年,是北宋时期还是南宋时期,专家们拿捏不定。这有很大区别,因为南宋建筑,现存下来的有一些,北宋建筑特别北宋早期的就少了,唐代的根本就是凤毛麟角。新中国成立后,省内有的专家出于慎重起见,认为华林寺是南宋建筑。因此,在年确定文物保护级别时,华林寺就作为南宋建筑,未列入国家文保单位,只评为省级保护单位,这就是北南宋的区别。虽然是省级文保单位,也很不错了。在华林寺历年的保护文案中,专家们就据此反复向*方和省里说明:这是省级文物保护建筑,要加强保护,不能破坏。这在记事之四中有所提及。设想一下,如果连省级文保都够不上,那岂不是早就被拆了?
五
为了更好的接下去演绎华林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里要插一段福建历史。
唐代末年,*巢起义,天下大乱。华夏民族有个不成文的传统,谁占据了中原中心,谁就是“正统的”、当然的统治者。年唐最后一个皇帝倒台后,占据中原中心的依次是“梁、唐、晋、汉、周”五个“正统”朝代。为区别前朝的同名朝代比如唐晋汉周等等,后人对这五个朝代分别加“后”以示区别,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既然天下大乱,外围占据不了中心的*阀肯定也不甘示弱,利用纷乱的年代,“抓住机遇”,纷纷在中原外围也分期分批建立自己的小家庭,粗略的数数就有“十个”,包括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等,教科书上称之为“割据*权”,也就是“十国”。这里,就包括了我们福建的“闽”这个小家庭,在年(唐灭后两年)由王审知开始经营。中原中心地区,因为位置比较显著,大家觊觎都想取而代之,结果寿命都很短,从到年,50多年间更迭了五个朝代,平均每代还不到20年就短命。这就像打擂台,谁是擂主,就最醒目,大家都想打你而自当擂主。而外围的小家庭(十国)在外面自得其乐,有的寿命还很长,有的还借此脱离大中华(十国是泛指。更远的小家庭比如有个叫静海的,干脆趁着混乱,再也不归顺中原,是现在越南的前身)。闽国有个特点,不管中原五代谁主宰,我都认,都尊重中原的地位,定时敬奉,保持着自己的安康。但是外围其他的小家庭反而互相之间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你打我、我吞你,其中,闽国在年被浙江一带的“南唐”(之后是“吴越”)所灭。算一下,大概闽国的寿命有36年,中原此时的朝代是“后周”。年,闽国被灭后,吴越派了一个官员叫“鲍修让”来统治闽这个地方,这期间,年赵氏在中原取代了“后周”,大“宋”年代随之启幕,开始歼灭外围各个不归顺大宋的小家庭。直到年,吴越才被宋“和平解放”,吴越国亡。也就是说,尽管宋朝已经开始,但是从—的33年间,“闽”地域还在吴越的统治之下。
现在回到我们的正题华林寺。鲍修让“省长”到福州后,搞了一些基建活动,把原来的一些闽国宫殿建筑给拆了,拆下的材料去哪了?现在很多人认为,拆掉的材料废物利用,就拿来在屏山建了一座“越山吉祥禅院”,这就是华林寺的前身,文献记载的时间是年。之所以有这个观点,是华林寺落架后,把木料样本拿到北京通过科学手段进行“碳14”检测,发现这些木料迄今已经有—年了,如果按年算,那么是在公元年的唐中间偏后时期。而华林寺是年建的,木料早于建造之年,故而推断是闽国宫殿拆下的建筑材料,因为民间没有这么硕大的材料。在—的这个时间,尽管宋已经开始,但吴越还未消灭,在历史书上,年对应的是中原正统地位的宋乾德二年。还有重要的一点,年仅仅是开始建造,在之后几年的建造时间中,吴越国自身能不能保住还说不准呢,还有心思管这个基本建设吗。现在的判断是,在吴越国被灭之前,华林寺差不多已经建好。所以,华林寺的建造,既可以说是“十国”中的吴越国时期所建,也可以说是“北宋乾德二年”所建,两者都没有错。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华林寺规模宏大,在南方有影响,南宋皇帝还提了一个书法赐给它,这块御书碑现在还在华林寺,明朝皇帝则干脆改了它的名字,并送了一块匾“华林寺”(年,这是华林寺名的由来)。
(宋高宗御书残碑)
六
这些,是现在的结论,但要获得这些结论,还有着许多曲折。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专家提出,中国南方现存最古老建筑应该是华林寺,但没有进行科学的、有力的论证。因此,宁波保国寺的“江南第一”的地位不可动摇。年,清华大学教授莫宗江(这个名字也在上面出现过)去厦门途经福州,“久闻华林寺,想来看一看”,结果一看看了三天,还耽误了行程。回京后他向文物局汇报了情况,并做了充分准备,第二年又带来两个学生来福州再次详细考察测绘。莫教授最后一锤定音:“千年建筑”,也就是说,大殿起码是在公元年左右的建筑。有了权威的一言九鼎,再加上又对地方志书的仔细研读,得出我们现在所知的年的最终结论。在教授的支持鼓励下,福建向北京提出了将华林寺列为全国文保单位的报告,年顺利获得批准。有了这个尚方宝剑,华林寺之后的保护工作就顺利多了,直到年落架大修,重新组装。
至此,保国寺大殿()与华林寺大殿()的“江南第一古建筑”的PK基本落定,华林寺比保国寺早了49年。但保国寺引以为傲的是,文献上明确记载,在汉代就有这座保国寺,历史更加悠久。因此,有的宁波人认为,要重新考察一下保国寺大殿的建造年代,可是,年已经下了保国寺的断代结论并据此列为全国文保,现在要重新再来不太可能。这些,只是在民间层面的说法,当地的官方并没有这种态度。福州,宁波,在闽越国时就是一家,在吴越国时也是一家,既然是一家,还有什么你的我的之分。很有意思的是,福州的华林寺和宁波的保国寺,两个寺附近不远处都有一座“马鞍山”,很有缘分。这两个寺,都在江南,都值得越人(不管是吴越还是闽越)自豪。
关于华林寺,《屏山记事》用了较多篇幅。因为在屏山范围,华林寺建筑占地最大,规格最高,也是屏山最值得骄傲的古代建筑,用多少笔墨都不为过。最后,回答一下在开篇提到的到华林寺“看什么”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建议:看基本架构,品建筑构思,读历史风云,悟中国文化。
我是屏山人,我为“迟开的”古建奇葩—华林寺感到骄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