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伴畚箕影不孤任劳朝暮倚墙隅门前屋后残渣扫世上尘埃可净无”
猜到这说的是什么了吗?
现在家庭多用塑料扫把
这种棕扫帚
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
棕扫帚.
“黎明即起,扫洒庭除”,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养成的风习,也是我们的修身洁净之道。扫帚,延续千年的日常生活日用品,家家户户都离不开。但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手工制作的竹扫帚、棕榈做的扫帚因选料、制作工艺繁琐,已逐渐被新型美观的塑料扫把所代替。
在鹤峰县五里乡南村村,却还有一个做棕扫帚的小作坊存在。
做棕扫帚的师傅叫林永祥,今年79岁,低保脱贫户,腿摔伤后就在家学着扎扫把,已经有10多个年头,名符其实的“老师傅”。
自家的老房子成了做棕扫帚的小作坊,里面堆放着做棕扫帚需要的棕榈叶和竹竿,这些都是林师傅从各个村收集来的。
“别看扫帚简单,其实是个细致活儿!”林永祥边扎边聊,“从原材料采集、剪边、滚筒,到扫把扎线、修边,全部加起来大概有近二十道工序。一天最快也只能做两把扫把。”问及销售情况,林文祥说:“因为受便宜的机械化生产的塑料扫把的冲击,一把棕扫帚,也就20块钱,没多大利润。”
//
//
炉火旁,林师傅娴熟地将剪好的棕树皮从两侧向中间卷出圆锥形小棕把,用栓子将它们固定在一根光滑、圆直的竹杆上,用专用的铁针进行扎线,再撕开尾端的棕皮,用棕篦子梳理,最后用剪刀修剪齐整,一把结实耐用的棕扫帚就算完工了。
林师傅扎的扫把极其结实坚固,做工细致,就像是工艺品。
“做好的棕扫帚自己拿到集镇去卖一些,驻村尖刀班帮到卖一些,还有熟悉的村民直接来家里买的,他们都认准我扎的扫把,绿色环保还经久耐用!”林师傅介绍,现在国家*策好,虽然脱了贫,但挣钱的老手艺不能丢,自己在家扎扫把卖,不仅生活充实,还能为子女减轻负担。
近年来,鹤峰县五里乡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过程中,因地因人制宜,鼓励有特长的手艺人制作小扫帚或竹编工艺品,并帮助他们通过网络相关平台销售,助力群众增收。
END
融媒体记者:周龙霞
策划/郑刚编辑/胡瑞霞
审核/陈明斌
投稿地址
“鹤峰之窗”投稿邮箱: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