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敬老,爱老,是全社会的责任
这个周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又是一年重阳节。九九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象征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重阳节又成了敬老爱老的老人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含辛茹苦抚养我们长大,我们对他们表达过的感谢够多吗?我们会为儿童节早早准备好礼物,也会为母亲节父亲节准备好活动,但是家庭里的重阳节,却常常被我们忽视。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我能孝,自无逆子;子能孝,自无逆孙。孝敬老人,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福报。家道传承是一种大爱,是一种精神,我们要珍惜这个家族每一段美好的时光,并把它延续下去,带给我们的儿孙。重阳习俗
一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个登高的习俗。汉代此俗当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现在,登高不仅是为了躲避灾难,也成为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二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三
赏菊
重阳节,正是一年菊花盛开之时,这个时候是最佳的赏菊时期。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四
插茱萸
古人还风行插茱萸的习俗。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人们喜欢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五
吃重阳糕
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重阳糕又称“花糕”,那是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为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
六
敬老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自然容易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西汉时候人们就开始在此时设宴求寿。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这可以说是重阳节在新时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重阳节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到了当下。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德乃人之本,孝为德之先。
尊敬老人,其实就是需要帮助时,伸过来的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谈心时,递上来的一颗火热的心!因此,重阳节来临之际,屏山中心幼儿园向各位家长朋友和小朋友们发出以下倡议:
常回家看看,安下心来好好倾听父母、老人的诉说
定期打电话,一声问候,驱散父母的忧愁
亲手为老人做份他们爱吃的食物,让爱反哺。
让孩子为家里的老人洗一次脚;让孩子为家里的老人捶一次背。
让孩子为家里的老人说一句问候话。
让孩子为家里的老人送一件礼物。
让孩子为家里的老人做一次家务劳动。
让孩子为家里的老人表演一个小节目。
爱孩子,就让孩子学会爱
“孝道经典”
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孝道的故事,
借着浓浓的重阳节气氛,
不妨给孩子讲一些国学经典,比如——
子路负米
孔子的弟子子路儿时家境贫寒,有一次老父亲想吃米饭,可是家里没米,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到亲戚家背了一小袋米回来。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顿时忘记了疲劳。
*香温席
*香9岁就懂得孝敬长辈了。夏天他会隔着帐子扇风,让父母的枕头和席子更清凉;冬天他会用自己的身体去暖父母冰冷的被子,好让父母睡起来更暖和。于是,就有了“香九龄,能温席”的说法。
重阳节童谣
一些朗朗上口的童谣,不但能培养孩子对语言的韵律感,增加传统节日的氛围,更可以教孩子背下来,诵念给老人们听。
已过半百之年的老人,听见自家宝贝一字一句地为他们唱诵童谣,这般欣慰堪比蜜还甜吧。
九月九
九月九,重阳到,
爷爷奶奶哈哈笑,
我请他们吃甜糕,
妈妈夸我好宝宝。
登高
红叶飘,*叶飘,蓝天高高白云绕。
九月九,重阳节,我和爷爷来登高。
我们俩,手拉手,登到山顶四下瞧。
爷爷爷爷你真棒,我祝爷爷节日好。
我给奶奶捶捶背
九月九,重阳到,
大家一起来敬老。我给奶奶捶捶背,
再给爷爷读读报,爷爷奶奶开怀笑。
好娃娃
爷爷年龄大,嘴里缺颗牙,
我为爷爷倒杯茶,爷爷笑哈哈。
奶奶年龄大,头发白花花,
我给奶奶搬凳坐,奶奶笑哈哈。
爸爸和妈妈,齐声把我夸,
尊敬老人有礼貌,是个好娃娃。
幼儿园重阳节主题活动剪影
老师向宝贝们介绍了重阳节的来历以及相关的一些风俗,教育孩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百善孝为先,我们坚信"孝心"是人生幸福的一颗种子,它一定会在孩子的心里发扬光大。
一份礼物
孩子们用自己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爷爷、奶奶的孝心与爱,每一份礼物都是孩子们的心意,装满了爱与祝福。
“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万里彩霞伴夕阳。”重阳佳节,让我们暂停忙碌的脚步,移开屏幕上的视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