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县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屏山时讯增产70今年的茵红李能ld
TUhjnbcbe - 2020/10/12 21:02:00

▲即将上市的屏山茵红李

▲直播带货活动走进锦屏镇

▲屏山茵红李推荐会走进广州

▲村民对茵红李果树进行管护。刘波摄

茵红李作为屏山县农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在该县种植面积达12万亩,涉及农户2.5万户。过去两年,屏山茵红李从一度“供不应求”到“丰产不丰收”,再转为控产提质。

今年,屏山茵红李全面进入丰产期,总产量将从去年7万吨增至12万吨。大量茵红李即将在6月底上市,个头、口感如何?果农能“丰产又丰收”吗?借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屏山茵红李又将如何走出去?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对当地进行了走访。

提前走出去

6月10日上午,距离屏山茵红李正式上市还有大半个月,屏山县首个茵红李对外销售专班就抵达了广东省东莞市。10名专班成员跨越千里、马不停蹄,紧锣密鼓地与东莞市四川宜宾商会、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等商会和企业进行对接。

时隔一天,第二个专班启程前往了上海,将在上海、浙江等地开展为期一周的相关工作。在6月中旬前,屏山县7个茵红李对外销售专班将全面走出去,与上海、浙江、广州、深圳、广西、成都、重庆、贵州等地的企业、大型商超、商会进行茵红李销售对接。

这样大规模地推广茵红李“走出去”,在屏山县尚属首次。

去年,屏山县依托东西扶贫协作海盐专家挂职优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对接上海大型连锁超市、专卖店终端配送中心和嘉兴水果批发市场,组织上海、成都客商参加屏山李花节,实现产销直接见面。

“今年屏山茵红李全面进入丰产期,预计总产量将达12万吨左右,在去年基础上增收70%。”屏山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江庭根介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水果市场严重萎缩,对茵红李销售造成一定影响。为全力做好年茵红李对外销售工作,屏山县成立了茵红李销售领导小组,由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

其中,屏山县茵红李对外销售专班由县级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乡镇负责人、经纪人、电商、专合社等人员组成成员,赴对口地区(领域)水果交易市场、水果超市和中、省、市、县对口帮扶单位等开展销售对接工作,并组织召开茵红李销售推介会,提升屏山茵红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巩固拓展销售市场。

江庭根介绍,7个茵红李对外销售专班自6月初陆续分批次外出,根据要求,每个专班要对接10—20家企业及商会,签订5千吨以上的购销协议,并且邀请5家规模以上的客商,前往屏山参加6月底举行的开园采摘和“一屏好李”活动,以及在产品发布会上进一步对接。

截至6月16日,该县对外销售专班和销售小组已前往广州、深圳、浙江、上海多地,对接水果批发市场、水果客商、果品协会等近70家,签订意向性订单多吨,远超预期。

好“李”价更高

大胆迈出去,品质究竟如何?“我家今年的茵红李个头比去年略小,但果形好、甜度更高。”锦屏镇光辉村村民张华田最近两天正忙着疏果、修枝。

身处茵红李“老区”,种植有20亩茵红李的张华田,算不上大户。光辉村2组,多户村民共种植了茵红李多亩。从张华田的李子地向周围望去,整个锦屏山就是一片李子林。

走进张华田管理的果园,犹如进入了一片风景林,茵红李树形统一,开张有度,枝梢平衡,就像修剪过的盆景一样。不止好看,张华田介绍,这种高光效修剪技术,没有多余的枝叶,通风透光、方便操作。

“目前,锦屏镇光辉果业专业合作社有部分茵红李已经被预订了,我家的李子虽没有被预定,但是不着急,好果子不愁卖。”张华田有30多年的种植经验,被当地果农称为“土专家”。

因气候适宜,土壤条件好,以及不断提升的种植技能,他家的李子含可溶性固形物能达12%一15%,每毫升果汁中含果糖8可以上,质地嫩脆化渣、风味甜浓、清香爽口,他也由此联续三年获评屏山县评优大会金奖。

去年,张华田的茵红李均价卖到了6元,最好的果子批发价15元,今年降雨量减少,果子个头不是很大,但是品质、产量提升,张华田一家靠茵红李的收入,有望在去年12万元的基础上还能增加一些。

在屏山县农业农村局交流挂职的浙江海盐县农业首席专家王金良曾评价,张华田为全县茵红李产业转型做出了良好示范。

技术再发力

“从去年10月起,县农业农村局每月至少会组织1—2次专题技术培训。”张华田明显感受到了有关部门对茵红李发展的重视。

茵红李标准化生产千人培训、茵红李管理技术网络远程培训、茵红李“智慧电商光速鲜生销售平台”培训……系统、全面的培训,成为了屏山县茵红李种植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疫情期间,屏山县农业农村局果树技术推广站站长罗国森就曾通过视频,询问远在锦屏镇叙屏专业合作社的田玉英,其李子生产管理准备情况。

罗国森介绍,依托东西扶贫协作海盐县专家智力支持,整合县级专家型人才、乡镇推广型人才、合作社土专家,屏山县成立了专家服务团队,联接种植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试验示范。通过确定县级首席专家为技术总负责人,从传统经验型推广向集成技术推广转变,为茵红李产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县上茵红李专家开设讲坛,刻录了光盘,发放下来,大家都可以及时学习。”不只一户果农介绍,通过茵红李生产

1
查看完整版本: 屏山时讯增产70今年的茵红李能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