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屏山(原创)
人文社版《红楼梦》
什么叫“卖弄”?卖弄就是显摆,夸耀,张扬。有此心,则必以虚荣和浮夸做基础,我们读《红楼梦》,可否感觉到作者有这等心意?所以将“卖弄”一词用于《红楼梦》和它的创作者,屏山实不敢苟同。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也有说是吴伟业(吴梅村),不管是谁,创作《红楼梦》这一彪炳千古的作品,作者必定经过命运之殇和人生苦痛的蜕变,作者并不是躲起来舔舐自己的伤口亦或消沉,而是以个人惨痛经历升华进而思考家国社会、文化基因以及对人情人性的深刻剖析。多角度刻画现实政治生态的腐朽,多事件描写农业经济基础的脆弱,并对处于这两种客观现实冲击中的大族世家、官绅、和小农各自的生存状态和挣扎,从而表达对这种经济结构的反思和腐朽政治必亡的思想主题。
吴伟业书法
一、小说的文化基因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作者在整部小说里,推崇道家哲学、庄学思想,并对易学、儒学、佛学兼收并济、融汇贯通,几种学说互相交融,作者已经运用娴熟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开篇的神化故事和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情节:是以庄学思想为框架,以易理为手段之一,融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所谓正统思想,又有佛家因果轮回学说和慈悲心怀的具体实施。
二、小说结构庞杂而又收于一统。《红楼梦》结构极为复杂,如一张大网铺开,看似繁乱无章,又如一萝豆之散开,细看则阵形整齐,无一逃乱。
小说“真事隐”“假语存”,“明贬实褒”“明褒实贬”文字艺术,“风月宝鉴”正反手法的应用几乎渗透在各个方面和角落,比如五十四回即为小说的分水岭,前五十四回花团锦簇、歌舞升平,自五十五回之后画风陡然转变,马上斗恨争强、自杀自灭。按此理论,则小说全本应该共一百零八回。再比如人物文化主张和价值观也有对照关系,比如贾宝玉与贾政贾兰,比如北静王与忠顺王,比如柳湘莲、蒋玉菡等与贾敬、贾赦、贾珍、贾琏的对照,比如贾雨村与刘姥姥,比如李贵与茗烟,袭人与晴雯,林之孝与赖大等等。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三、小说旁征博引了大量古诗、词、赋、曲,和大量的文化典故,甚至在引用之外,更有典中之典。
比如,写薛宝钗花名笺那一句“任是无情也动人”就是引用的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这首诗无一词写牡丹的雍容华贵和美,而是带着诗人强烈的批判倾向,非要说国色天香的牡丹“无情”,宝钗当然是群芳之冠的牡丹,它要芍药为近侍,芙蓉都要到池中去,以避牡丹之盛,我们知道芍药代指史湘云,芙蓉为黛玉,这首诗牡丹的结局却很惨,被韩令给砍去了,又喻宝玉弃宝钗于不顾的结局,这首诗无一丝风和日丽,而是散发着凌厉之气和咄咄逼人的感觉,还有就是强烈的讽刺。作者以一句唐诗,就写出了宝、钗、黛、湘四人之间的关系。而要弄懂这一点,读者就需要去读原诗,还要结合诗人创作此诗的时代背景,甚至是罗隐本人的入仕经历为官态度和韩令砍牡丹的典故,才能明白作者引这句诗真正的意理所在。在《红楼梦》创作中,作者有许多的不写之写,或者说隐写,大量的引经据典来为自己的主张代言,这种情况在《红楼梦》里实在太多了。
《红楼梦》主场景荣国府
四、小说中对绘画艺术、棋理、音乐、戏曲、建筑园林艺术、服饰文化、工艺美术、古董、陶瓷器具官窑文化、明清家居文化、花草树木鱼兽、妇女化妆甚至妆品调制、饮食文化、佛道院庵常识、市井俚俗等皆有详细的描绘甚至给出了专家解析般的刻画。
比如贾宝玉有一件俄罗斯国进贡的雀金裘,不小心烧了个洞,因珍贵再加上怕长辈知道了责骂,让人晚间拿出去织补,可惜大半个城的织补匠人绣工都没见过,不敢接这活,最后是晴雯带病连夜修补好了,作者在这里详细交代了雀金裘的材质、机理、工艺和织法,简直行家里手,可以看出,作者必然有这样的生活基础才可以对一件具体的事描写到细入发丝。再有八十回前的许描写或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但必定有生活基础上才能写的出,作者写的复杂到让刘姥姥直念佛的“茄鲞”,而八十回后续书人因为没有这样的生活基础,就只好让世外仙株林妹妹吃五香大头菜、喝紫菜汤了。
《红楼梦》上述所有这一切,都只为一个目标服务,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主题和作者的价值取向。小说之所以如取之不尽的文化之泉和如魔力一般的吸引力,和作者广博的知识储备、深邃的思想、见多识广而丰富的生活基础须臾不可分割。能写出《红楼梦》这等遑遑大作,就如同博大浩淼之湖海,早己波澜不惊,哪里还需要卖弄自夸提高身价!
87版电视剧《红楼梦》补天石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