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迁往沐川始末
屏山于明万历十七年()设县,当时附郭于马湖府。清雍正五年(),马湖府被撤销并入叙州府,屏山县也就属于叙州府管辖。当时的屏山县地域包括今天的屏山县(含今雷波县西宁,不含后来划入的宜宾县真溪乡)和沐川两县地,在屏山县的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县城搬迁,这两次搬迁的前因和后果大有不同。
民国初期的屏山县地图(包含今沐川县范围)
民国13年()夏,屏山县公署从屏山搬到了沐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也没有时局动乱的情况下迁县治未免有点蹊跷。
这次屏山县城的的迁移,确系个别人为因素,其中的关键人物名叫王伯常。王伯常是沐川(未分治时称“外八乡”,今乐山市沐川县)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王伯常是同盟会最早的成员之一,在屏山是老资历,任四川护国军第一支队队长,历任川黔边防军第四混成旅旅长、合川县县长,后选为四川省参议员。
王伯常有一胞弟,名王仲枢,在乡任清乡大队长一职,常向其兄说:“我们外八乡的人有事进城,困难太大,还被欺凌,兄能设法将县公署迁来沐川,大家都沾光不小。”王伯常也觉得兄弟说得有理,把县治迁到自己家乡来,办事确实方便不少。经王伯常在省多方活动后,说动了省府高层,于民国十三年()冬获准将屏山县公署迁去沐川。
县治虽是迁去沐川,了却王氏兄弟的心愿,但屏山本地人却意见大得很。本县乡绅纷纷抱怨王伯常此举,尤其是东部乡镇办事更麻烦,如大乘一带到沐川去办事,比到宜宾还远。头面人物中,又以覃筱楼等人意见最大。
覃筱楼,年出生于屏山县龙华镇会河覃家沟,早年流浪到宜宾县横江,因表现出过人的才智,被横江礼德志袍哥大爷张尔斋收留,在嗨袍哥过程中,覃筱楼迅速成长起来。张尔斋被人杀害后,大家一致推覃筱楼为首,时有二百余人。民国十二年(),但懋辛任四川陆军暂编第一师师长,在重庆内战中惨败。刘文辉为该师骑兵团团长,损失惨重,退到宜宾休养,以图自全。又因部队缺人,急需补充兵源。当时覃筱楼拥有人枪二三百,但苦于无名无号,随时有被官方剿灭的风险。经熊克武推荐被刘文辉招为营长,覃筱楼便名正言顺地有了名义,遂竭力对刘文辉效忠,又因办事利落,刘文辉对他的信任感愈发稳定。覃筱楼更是抓住机会,拜刘文辉的母亲为干娘,一来二去,仅一年多时间,覃筱楼的事业便一帆风顺,由营长升骑兵团团长,直到第六混成旅旅长,驻防宜宾。
屏山城内众多乡绅便找到覃筱楼,希望他借着自身势力和交往面说动省上,把县治迁回来。覃筱楼亦觉得王伯常将县府迁到沐川是以私挟公,令众人愤慨,便应允下来。于是便赶赴成都天天陪干娘(刘文辉的母亲)打牌,一星期里故意输掉了银圆多枚。后通过刘母通过刘文辉促成,准将县公署从沐川仍迁回屏山城。时任屏山县知事的萧席珍同覃筱楼系儿女干亲,覃筱楼专函致萧席珍说:“迁回县公署文奉到后,务请密而不宣,可在临迁前一日才贴出布告。”这迅雷不及掩耳手段,使沐川王伯常虽在省城亦没有活动的余地,迁回原署才能顺利进行,其用心可谓良苦。
屏山这边也没闲着,做了许多后勤工作。屏山公署早已先期整修一新,头门、仪门(即第二重门)及东门,彩绘辉煌夺目。民国15年()12月5日,屏山县知事萧席珍集中县政府人员,宣布省府将县府迁回屏山的命令,立即出发,不得停留。12月7日,屏山县知事萧席珍率县政府一干人员从沐川回到了屏山。本来,回城人员顺到的方向是西门,但萧知事觉得从西门进不吉利,便决定不进西门,绕道到东边从东门进城。并且进门时,还要举行宏大的拜东门(取紫气东来的吉利)仪式。
上世纪30年代的屏山县城
于是,东门城楼上焚香燃烛,清烟袅袅,县知事萧席珍毕恭毕敬地带头拈香叩拜,煞有介事地把仪式做足,一行人再依次步行至县署。此时,城里百姓才知道县署迁回的事,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全城空巷,爆竹声、吹打乐声混成一片,热闹非凡。此外,覃筱楼还在事前请蜀中书法名家公孙长子写了“旧治重光”四个大字,制成金匾一张,高悬于县署大堂之上。
虽然屏山县治迁往沐川这一闹剧只存续了不到两年,但从现实看,沐川那一片确实与屏山县城距离太远。年2月15日,四川省政府从屏山县中分设沐川设治局。年1月1日,正式建沐川县,并延续至今。
(未完待续)
作者:徐万琪
来源:《宜宾史志》.4期
主办: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宜宾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