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晨希四川在线记者陈松
“罗老伯,去年卖茶叶的钱都到账了吧?对村里的发展有什么建议?”元旦刚刚过,宜宾市屏山县书楼镇西村纪检委员陈绵川又到村民罗世栋家访廉问廉。
西村纪检委员陈绵川(左)在茶农罗世栋(右)家访廉问廉(蒋佼伶摄)
“都到账了,我那4亩地茶叶卖了一万多元,比去年多了近一倍,还不用自己煮茶、晒茶,这个账划算,村里有茶企业确实好。”增收的喜悦洋溢在罗世栋脸上。“不过最近鲜茶少,进入淡季,我们好几户都担心销售价受影响。”罗世栋同时说出了担忧。
“督促村‘两委’近期同茶企座谈,约定保护价。”回去后,陈绵川立即翻开工作台账,记录村民诉求的同时写下解决方案。村组会议、民情社意、监督“三务”公开记录,陈绵川的台账,不仅是作为村级纪检委员的履职记录,更是屏山县充分发挥村级监督“前哨”联系群众作用,护航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
“要当好‘监督员’,更要当好‘信息员’,在访廉问廉过程中了解并及时解决群众诉求,才能提高群众满意度。”在西村发展茶产业过程中,陈绵川坚持做到监督跟着产业发展走,在议事决策、引企进村、村务公开每个阶段都全程监督,并及时解决好群众诉求。
“你这本‘茶业账’清楚,有你在,我们放心。”罗世栋笑着说。
今年65岁的罗世栋是西村户茶农之一。该村种植了约亩苦丁茶。此前,产业一直不成规模。年年初,陈绵川在走访中收集了村民产业发展诉求并向西村“两委”班子反映,经多次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初步拟定引茶企业进村的发展策略。
“要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商定引进茶企进村的过程,陈绵川不仅大会小会没落下,还挨户走访。罗世栋开始并不支持引进茶企,他给陈绵川算了笔账:“我自己加工鲜茶后卖干茶叶,能卖七块五一斤,茶企业收新鲜茶叶,一斤只能卖两块五,不划算。”
“罗老伯,一斤新鲜茶叶最多能制成0.3-0.4斤干茶叶,人工煮茶、晒茶要好几天,天气不好茶叶还受损,实际收入也会减少。”陈绵川也给罗世栋算了笔“茶叶账”。
“茶业账”越“阳光”越“明白”,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越多。在竞争性谈判引入茶企过程中,陈绵川全程监督护航,督促村“两委”将项目相关事宜通过村务公开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