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一心效忠王夫人薛宝钗,最后成了笑话,其实第三十二回宝钗就亮明了态度。
《红楼梦》通行本后四十回虽然漏洞百出,与前文矛盾重重,但袭人和宝钗王夫人的关系变化相当符合曹雪芹对这三个人物的设定。
先拿王夫人和王熙凤这对亲姑侄做个类比,凤姐对王夫人这个姑妈没说的,无论是感情上还是工作辅佐上,用“兢兢业业,巴心巴肺”来形容也不过分,在凤姐提供正向帮助,而王夫人也需要凤姐时,二人是无法攻克的统一战线,发生的绣春囊事件,是姑侄俩感情出现裂痕的分水岭。
出现绣春囊这么个东西,王夫人在大房发难的压力下,基本不过脑子,认定就是凤姐的,给亲侄女这么泼脏水的王夫人,让读者充分认识到她的自私和愚蠢。
王夫人为啥脑子里就认定是凤姐的呢?
或许王夫人早就对凤姐不满了,这个不满来自在贾宝玉亲事这个问题上,凤姐一向站队木石姻缘、站队老太太。和薛宝钗这个亲表妹倒是相当疏远。王夫人嘴上不说,对凤姐的这种态度不可能满意,但荣府管理需要凤姐,再说这种不满也无法公开表达,王夫人也只好忍着而已。绣春囊事件一出来,王夫人认定就是凤姐的,正是她这种心理的投射。其实平心而论,贾府上下大几百号人,已婚的年轻媳妇多了去了,还有主子们的小姨娘丫头们,这些人论轻薄、没教养和凤姐差的远了去了,难道王夫人不懂?
既然亲侄女都可以这样,同样的道理,难道袭人的分量比王熙凤还重?
袭人得到王夫人的器重,那是因为在宝玉和姐妹们搬进大观园的第一个端午节期间,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王夫人和薛家利用元妃的端午节赐礼,营造一种赐婚宝玉和宝钗的感觉。贾母放了一辈子鹰,岂能让鹰啄了眼?
“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宝玉)命里不该早娶!”
轻描淡写十几个字就将“金玉良缘”一派的如意算盘打乱了。薛家弄了个灰头土脸;薛宝钗前所未有的大发脾气,当着众人呵斥小丫头靛儿;王夫人窝了一肚子的火儿,这个当口上,金钏成了第一个炮灰,由此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这里面最牵动所有人神经的,是宝玉被贾政打了个半死。
袭人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利用荣国府的内部矛盾,利用王夫人对宝玉婚配无法主导、对宝玉这个儿子的前途更加无计可施的心态。为自己打造了一把有心胸、有眼光、有办法而又明理的人设,王夫人简直不能再满意了,这时的袭人犹如一根王夫人的救命稻草,她不光是对袭人满意和依赖了,而是对这个丫头充满了感激。王夫人认为,宝玉碰上袭人是他的造化,今后袭人若能长远的伺候宝玉一辈子,自己也就放心了。
王夫人对袭人有这样的心态,源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金玉良缘没有尘埃落定,还存在许多的变数;二是她认为宝玉不爱读正经书,心性没有定下来。袭人在这两个方面都能起到正向作用。而这两个方面,对王夫人来说,都是最重要和关心的。说白了,这是个阶段需要的问题。
薛宝钗也一样,在她和宝玉的亲事没有定下来时,她需要有同盟者,更需要笼络好宝玉身边的人。而袭人,和她的价值观高度一致。所以,袭人,是宝钗最完美的利益同盟。同样,这个关系,也是建立在二人利益一致、方向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袭人对王夫人和薛宝钗是利益上的最佳伙伴,反过来一样,王夫人对于袭人来说,是最支持她的,身份、收入、赏银,袭人得到的现实好处也不少。宝钗甚至都可以帮袭人做针线活了。
既然关系是以利益为基石的,当共同的利益不再时,这个基石就不那么稳了。
黛玉早逝,木石姻缘自动瓦解,宝钗成功上位荣国府少奶奶,关于宝玉的亲事争夺不存在了,就算是劝谏宝玉,薛宝钗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都不是袭人能比得了的。这个时候,袭人就不再是宝钗的同盟者,而是转化为竞争者了。对于王夫人而言,袭人一样没有了用处。
宝玉在挨打时就已经不再信任袭人了,否则他不会专门支开袭人,让晴雯帮他去向林黛玉传递手帕子。到晴雯被逐,宝玉就怀疑是袭人私下搞的鬼,直接逼问袭人怎么太太单找不出你和麝月秋纹的不是来,是因为晴雯长得好,你怕夺占了你的地位,才容不下他。这时的袭人其实已经被宝玉故意疏离了。
二宝成婚后,贾府经济进一步恶化,已经无力承担往日的锦衣玉食、奴婢成群。在遣散众奴才的过程中,袭人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宝玉厌弃她,宝钗忌惮她,王夫人连自己的亲侄女王熙凤都可以报以冷酷无情,更不用说一个奴才袭人了。
还是宝钗在三十二回曾劝过王夫人的那句话:
“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袭人,一心效忠王夫人和薛宝钗,觉得自己终身有靠了,殊不知,在她失去利用价值时,她这个奴才,最多也不过是几两银子的事儿。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