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肖种种”是三十三回贾宝玉被父亲贾政“笞挞”的理由,可是这一回的回目还有一句“手足耽耽小动唇舌”,把宝玉挨打的锅背给了贾环,是贾环进谗言所致,这就是作者曹雪芹的基本态度。当然,不肖种种是贾政的看法,与他针锋相对的,至少有他的老母亲史太君。所以,就宝玉这顿打挨的冤不冤、是否该打,需要从两个立场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站在封建礼教和那个社会主流价值观上,宝玉着实该打。
不光是贾政,持此态度的还有王夫人、宝钗和袭人。宝钗就说,你要早听人一句劝,怎么会有这样的下场!言外之意:你死性不改,挨打是早晚的事!袭人对王夫人说:二爷就需要老爷好好教训两顿,否则以后还真不好说会出什么事。王夫人一听很是贴心。
宝玉犯了什么不赦之罪呢?至少有三条。
一、不务正业、不求上进
一听读正经书就头疼,一听仕途经济就骂人,这样的宝玉生长在贾府这样的家庭就是不孝的逆子。考举人进士为什么呀?为的是光宗耀祖,担当家族责任呀!宝玉一天天混在内帷,家族锦衣玉食供养你,你不思报祖宗父母,不担当家族责任,与逆子无异。这是宝玉挨打最深层次的原因。
二、游荡优伶
结交戏子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是宝玉是用什么态度去结交的。更关键的是结交的人家是敌是友。忠顺亲王府不但是掌实权的新势力,更是贾府的对立阵营。再加上宝玉竟和一个下九流的戏子亲密至此,都到了互换汗巾子(裤腰带)的地步,贾政没有当场气到脑溢血挂掉已经很了不起了。
三、奸淫母婢
这个夸张的说法是贾环的进馋造成的,当然,也与宝玉留给人的一贯印象相符。金钏是王夫人的侍女,父母长辈屋里的丫鬟,做晚辈要敬重才是,这是贾府的传承家风,现在宝玉竟然做出这样大逆不道之事,不是家族败类是什么!
贾政打宝玉是轻的,没有立马拿绳子勒死他算客气了,看来贾政也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公子哥身板,抡起大板下死命,都把贾母王夫人和众女眷打出二门来了,宝玉的骨头一根也没断。
站在曹雪芹的立场上,宝玉这场打挨的忒冤。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贾母和林黛玉。
贾母因宝玉挨的这场打,几乎和儿子贾政要变成仇人了,溺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贾府儿孙多了,贾母看的也多了,只有宝玉是最好甚至是最完美的一个人,当然这指的是品性为人上。就这一点,贾母比儿子儿媳要懂宝玉多了。贾政认为要打宝玉的三条理由,在贾母这里一条也不成立。她根本不信宝玉能干出这等出格之事,就算是不上进这个人人都认可的事,贾母也不信,因为她知道,吟诗作赋,这个孙子做得比世人都好,比如张道士就评价宝玉的学问好的了不得。
再就是林黛玉,林黛玉太了解宝玉了。这三件事同样在黛玉这里不成立。
所谓读书上进,她和宝玉的认知是一样的,宝玉黛玉都是爱读书的,只是不愿读死书、做禄蠹。还有,黛玉发出“何处有香丘?”之问,这也是宝玉的心声,这个末世的社会,像宝玉黛玉这样的高洁之人,是没有生存的空间的,就是不容于世的。
结交蒋玉菡这样的事,黛玉本来也知道他这个毛病,无非是羡慕人家的人品性情罢了,黛玉最多嗔怪两声作罢。
若说对丫鬟们动手脚,就更不用说了,怡红院里丫鬟有二十多个,大观园里更多了,宝玉对这些人是抱怎样的态度,有着什么样的感情,黛玉心里一本账。而且她早就知道宝玉和袭人的事,黛玉同样以平常心待之,哪里需要如临大敌?
宝玉挨打后,袭人向茗烟打听事情的原委,宝钗和哥哥薛蟠大闹一场,王夫人坐卧不宁,她们是真着急,却也是真不懂。林黛玉只说了一句话:从今你可都改了吧!意思是不顺着他们最后还是你吃亏。可是宝玉的脑子怎么可能改呢,他就说了:为这些人别说挨打了,为他们死都行。黛玉就不再劝他了,因为黛玉的心和他一样。
亲爱的读者,打或不打,其实都是个问题,你支持打还是不打呢?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