婷婷恋爱了……
生理期,对象小李为她准备好红糖水、暖宝宝,卫生用品。买来她最爱吃的零食……
被疼爱的感觉真的很容易打动一个涉世未深的姑娘。
不久,姑娘兴高采烈地将小李领回了家见自己的父母。理由响当当——他对我特别好,好到我坚信他可以给我幸福。
这是许多姑娘的逻辑。
婷婷的父母坚决反对,理由很多:小李是程序员,当下年收入不错,他家在农村,负担重,城里没有根基,和婷婷的生活背景、教养背景、生活观念差别太大,成长相当单纯的婷婷,既应付不了将来婆家复杂的亲属关系,二人在生活理念上也太过迥异,比如小李事事以实用为准绳,婷婷则更注重品质和审美,对价格不敏感。这些再将来非常容易产生矛盾和摩擦。
坚持自己还是听从父母的意见?姑娘,如果是你该怎么选择呢?
两个人都没有错,错的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参照一下经典巨著《红楼梦》里的感情观。
比如林黛玉,她的心只在贾宝玉一人身上,核心吸引力和安排逻辑是什么呢?
首先,二人在人生价值观上的高度认同
贾宝玉天天厮混在内帷,一听见读正经书就头疼,谁跟他说仕途经济那一套他立马就跟人家翻脸。这样的不求上进、不务正业,父亲贾政看见他就想揍他;母亲王夫人后半生的希望全在他身上,自然是儿一声口一声的希望他能争气;薛宝钗作为那个社会正统的代表和淑女典范,她不希望自己的表弟或者说是将来的丈夫这么无所事事。连好事者都写了两首《西江月》讽刺他,说他是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的纨绔膏粱子弟。
令我们跌破眼镜的是,林黛玉这个诗书之族出身的姑娘,十分理解贾宝玉的这种不合时宜,她从来不去劝宝玉读正经书,去考举人进士。她还帮宝玉作弊、代他做作业、和他一起读杂书《会真记》呢?宝玉为正统所不容,黛玉其实和他一样,都是那个正统的反叛者。
站在《红楼梦》社会背景下,宝玉和黛玉是不可能有出路的,他们的这种格格不入是为世所不容的。其实他们自己也知道,宝玉天天想的是化灰化烟,黛玉痛苦地发出天问:何处有香丘?
其实这就是曹雪芹对那个没有希望的末世社会的彻底失望,他开篇写了一个有补天之志却无补天之机的被女蜗锻炼过的顽石,啥意思?就是这个天已经烂到没有办法补了,它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覆亡,除此不可能有第二个可能。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曹雪芹思想意志的表达,是他的代言人。所以两人事事与所谓的主流背道而驰。可是他们二人彼此懂得、心意相通,在那个一片乌黑的环境里,显得多么的珍贵和庆幸。
互为知己,这样的认定一定牢不可摧,这是二人三观的高度统一,不可能有任何的力量可以动摇他们的心志对不对?所以曹雪芹为宝黛写了一段前生情缘的神话故事,将二人的感情来了一个前生注定,如同法律一般的存在。
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三观统一和互相懂得的重要性。
其次,二人的身份地位背景及其的相似,也就是门当户对
贾宝玉出身在国公府邸,是荣国府第四世嫡孙,父亲是工部员外郎,母亲是四大家族金陵王家的二小姐。林黛玉是世袭列侯、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嫡女,母亲是荣国公贾代善唯一的嫡女贾敏。一个是武荫世家的嫡孙,一个是书香之族的小姐,二人所处社会阶层和背景相当,正所谓门当户对。
这一点极其的重要,实际上《红楼梦》里和黛玉有过交集的男子至少有两位,一个是呆霸王薛蟠,他偶然一次看见了黛玉,就酥倒了。可是薛家后来没有任何的举动,其实薛家也是位列四大家族,皇商而且巨富,薛家面对武荫的贾府都是高攀的,封建社会尤其尊崇书香传家的大族,关键是林家不是等闲之辈,林如海是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的人,薛家面对林家,当然是自惭形秽的,还有一点,薛蟠的不学无术和粗俗,和黛玉放在一起衡量,连溺爱儿子的薛姨妈都说薛蟠是糟蹋了人家的女儿。
还有就是北静王水溶,北静王的斗笠蓑衣出现在了潇湘馆,同样,他的鹡鸰香念珠也送到过黛玉的手上,红楼未完,不知后来二人还会有怎样的交集,但林黛玉潇湘妃子的雅号当不是空穴来风。只是,面对着王族,作为臣子的林家和贾家就算不上个儿了。就算是二人有过姻缘上的说法,林黛玉自然属于弱势的一方。
社会是分阶层的,每个人的阶层背后,是别人对你提供的综合价值给予评分,差距太大,当事人就算是无感,来自周遭的口舌和压力也会渐渐起一个侵蚀的作用。这不是势利,而是不可辩驳的事实。当然,任何时代都有可能发生特例,只是我们自己不可以天真地自我暗示属于特例。
上述的两例其实并不过分,再比方让阶层相差巨大,完全处于两个轨道的焦大碰上林黛玉,讲真,在我们读者看来,简直就成了笑话。
年轻人往往视门当户对为封建余毒和糟粕,但这个余毒、这个糟粕生命力如此强大,一直到今天也是人们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本就证明了它的重要性。
再次,两人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也就是说,两人目标一致。具体到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所处的阶层决定了,他们要么选择达,那么将已兼济天下为己任。可是他们对于社会是彻底失望的,这条路走不通,更不愿走。于是他们从《庄子》思想里找生命的意义和支撑,他们崇尚魏晋名士之风,做一个现实中的隐士,追求个人的圆满,也可以叫做独善其身了。
很多读者批判贾宝玉的不求上进,批评林黛玉的不接地气。其实他们是最清醒的人,他们选择了他们唯一可以选择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是痛苦的,因为这实属万不得已的选择,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要选择的道路和生活。明白了这一点,才能读懂曹雪《红楼梦》里那最深的悲哀。
这样的深懂,这样的无奈,这样的退而求其次,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在精神上有着高度一致的共鸣,他们并没有颓废,而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努力带给周遭人们以温暖和美好。
这也是追求和目标。
所以,结论来了,找结婚的对象,最重要的就是同频共振。而这个同频共振的产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差不多的教育、生活背景,人生观价值观大方向上的一致性,社会阶层不能差太多,因为生活是琐碎的,甚至是单调的,在这样的琐碎和单调里,那些彼此不能兼容的常常跳出的东西,能将最热烈的激情摧毁到支离破碎。
年轻的时候,二十多岁,比如当一个人男人对你好到无以复加,往往是令人感动的,这样的事多了,姑娘感觉自己找到了真爱。当然,这里很可能是真爱,但也有可能是将感动和真爱混淆了。那个嫁给“真爱”的人,最后在婚姻里往往不尽如人意……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一个人年轻时往往忽略的,就是两个人的同频共振。低频者对高频者往往不需要适应,但一个高频的人如果常常需要迁就低频者,问题的出现只是早晚问题了。婚恋、工作、生活中的困惑,其实经典早就给出了解决之道。
经典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最大的价值是实用。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