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这是红楼人物贾雨村淹蹇在葫芦庙时的诗作。满腹经纶,志向远大的贾雨村正为凑不齐进京应试的路费而忧愁,谁知在甄家又碰上了对他几次回顾的丫环娇杏,于是认定娇杏是个巨眼英雄,对自己有意。前途未卜,又添相思。这首诗正是表达了他怀着两重心事的落魄苦闷的心境。
这首诗看似随心而作,却真实表达了贾雨村此人的三个维度的人格:
1、贾雨村是个学问极好,而且又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2、贾雨村有着男人应有的胸怀气概和自信;
3、贾雨村是个对感情认真而又钟情的人。
《红楼梦》一开篇,贾雨村作为最早出场的人物之一,曹雪芹给了他仕宦书香之族的出身,雄壮伟岸的身躯,大丈夫贵相的外貌,杰出的才华,清高的人品,务实的作风。总之,贾雨村代表了一个饱读读书的年轻人该有的一切优秀的品质和潜力。
读者知道,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红楼人物,也是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贾雨村的总体定位是一个大反派。曹雪芹要骂人往往是含蓄的,比如他骂贾赦、贾珍还有薛蟠,在用词上都是克制的,就算是骂那些毫无人性的尼姑道婆,也就用“老秃喇”“拐子”这样的话,都没有带出脏字来。可是对贾雨村,公然通过平儿之口说他是“哪里饿不死的野杂种”这种令人吃惊之语。可见,对于贾雨村,曹雪芹是何等的愤慨与厌恶。
贾雨村到底经过了怎样的人生和仕途旅程?这样一个贯穿小说始终的人物到底如何定位他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为了生存,贾雨村“聪明”的权变
甄士隐是贾雨村的第一个贵人,因为有甄士隐银衣相助,贾雨村得以进京赴试。贾雨村考场得意,作为小白的他很快就官场失意了。他的上司找了个由头参了他一本,无根无基的贾雨村很快就从官老爷重新回归了白身。
小说清晰描述了贾雨村之所以“犯错”的原因和路径:离开葫芦庙时,贾雨村留给小沙弥一句话:总以事理为要,读书人不在乎黄道黑道。一句话就证明了贾雨村是一个务实的人,而且是一个有主见、有洞察力甚至可以说有水平的人。他进入官场,曹雪芹给了他一个评价:才干优长、恃才侮上。也就是说,贾雨村这只菜鸟的确有才干、有才华,事事以事理为要的他属于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结果怎么样呢?同僚们对其侧目而视,上司当然不喜欢这等刺头,找了个机会,参了他一本,青瓜蛋子贾雨村就滚回了老家。
贾雨村是个聪明人,他很快就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自此,贾雨村发生了他的第一次蜕变。还记得他和甄士隐的交往吗?在葫芦庙被困了大半年,和甄老爷也打了大半年的交道,他硬是没有向甄士隐开口,这是他读书人的风骨和骄傲。资助他,那是甄士隐主动提出来的。当50两银子和两套冬衣交到贾雨村手上时,他不过略榭一榭,仍旧谈笑吃酒。这是心中有大抱负的贾雨村的非常自然的清高表现,也是那个时代对读书人推崇的本色。
被罢了官的贾雨村,当他有机会接触权贵时,他的嗅觉敏锐了许多,当他得知鹾政林如海家里要聘一位西席先生时,他是托了人谋进去的,这是他的第一次钻营。果然,当朝廷发出起复旧员的诏令时,靠上了位高权重林如海的贾雨村,很快实现重返官场,得益于林家和贾家的帮助,轻松就让他官复原职,主政应天府了。
有靠山和没靠山的差别,没有人比贾雨村体味得更深刻,上任应天府的贾雨村已然不是以前的贾化了。他算摸到了当官的重要法门,初步明白了官场潜规则,贾雨村开窍了。
二、为了背靠大树和上位,贾雨村自觉地卷入到主流的洪流中去
做了应天知府的贾雨村,他的人生打开了一个新天地,他的背后站着的有掌控国家财政半壁的林家和老牌贵族势力四大家族。贾雨村特别的清楚,要想官当得安稳,重要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代表了谁,所以他乱判了葫芦案,保护了草菅人命的薛蟠,无视恩人之女英莲的惨遇。
了结了案子的贾雨村写了两封信,一封给了九省检点王子腾,一封给了扶他上位的贾政。大大地卖了两位大人的人情,顺便为自己今后的进阶铺平了道路,用冯渊的性命和英莲的悲惨人生染红了自己的顶子。
这时的贾雨村人性渐渐退后,初步显现了他的鬼蜮伎俩,贾雨村已经自觉地卷入了官场“主流”的洪流里去了。
三、顺应大势的贾雨村,走上了个人价值的巅峰
《红楼梦》十六回,再次出现了贾雨村的身影,原文是这么说的:
(贾琏、黛玉)明日就可到家……细问缘由,方知贾雨村亦进京陛见,皆由王子腾累上保本,此来候补京缺,与贾琏是同宗弟兄,又与黛玉有师从之谊,故同路作伴而来。
能让王子腾累上保本,可见贾雨村为四大家族立功不小。如果仅仅是开脱了薛蟠,恐怕不能让王子腾如此的器重吧。十六回有一件对四大家族极为重要的大喜之事,就是元春封妃以及确定了的省亲大事。省亲,那是要花一大笔银子的,内囊早就上来了的荣国府从哪里弄这么多的钱来修建贵妃娘娘的驻跸行宫呢?
巧合的是,林如海恰时地去世了,更巧的是,应天府的父母官是贾雨村,而贾琏正在处理林如海的身后事。读者可以想一想,林家纵然是有远族,林家五世累积的财富除了悉数归于贾府,有可能流向林家远族吗?如果贾雨村为此事保驾护航了呢?四大家族一荣俱荣,王子腾是元春的亲舅舅。贾雨村这一手干的漂亮,王子腾自然对其格外信任和器重。
贾雨村得到了他最丰厚的回报,从地方官华丽转身,变身有资格的京官。这一次的互利互惠,宾主尽欢。
从此,贾雨村成了贾府的座上客,贾府中人称呼贾雨村为“兴隆街的大爷”,完全就是自己人,要知道,贾府是什么门第?他贾雨村是什么东西?能让贾府如此的看重,一定是贾雨村立了大功。因为宝玉慢待了贾雨村,贾政都要呵斥他一番。
到了五十三回过年前,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贾雨村升了大司马。这一定又是王子腾起了作用,因为贾雨村是进士出身,一直做的都是文官,这一次偏向武官了,而且也达到了他的权力巅峰。
这是贾雨村和四大家族的蜜月期。
四、再次的改弦更张,贾雨村亲手打造人生的堰塞湖
《红楼梦》五十三、五十四回贾府过完年后,拿荣国府来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各种矛盾冲突爆发,衰败步伐加快,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从此时,一直到七十二回,我们再也没有看到小说里出现贾雨村三个字。
事实上,贾雨村至少已经和贾府保持了距离,这时的贾雨村位高权重,四大家族对他来说,已经失去了利用的价值,对于这样老牌的贵族,其实和新贵们存在天然的隔阂和矛盾,除非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或者彼此的利用价值。
七十二回,老管家林之孝告诉贾琏,听说贾雨村不知道为什么被降了职。贾琏就说了,他被降职再正常不过,就怕他做了什么坏事别连累我们就好,以后要远着他。这段话透出了三层意思:
1、此时的贾府和贾雨村联系并不紧密,否则对他的事不可能如此隔膜不清;
2、多年的捆绑,使得贾雨村和贾府的关系在外人看来,是休戚与共的存在,这时,贾琏和贾政应该和他关系甚远了,可是贾赦、贾珍和他仍然臭味相投,但肯定干不出啥正经事;
3、贾雨村的名声口碑应该都不好,以致贾琏笃定地判断他犯事儿是早晚的事儿。
当贾雨村遭遇官场危机时,他以前依靠的四大家族此时给不了他任何的帮助,所以,他改弦更张,寻找新的靠山和保护伞是一定的。小说里出现过的四王八公政治对立面的势力,而且大权在握的,是忠顺王府一派,比如还有仇都尉这样的人。
贾雨村一旦投靠了这些人,事实上,他就已经走上了四大家族的对立面,成了政治对手。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败落之际,贾雨村一定充当了恩将仇报、落井下石的角色。如此,才能让曹雪芹发自内心地对他愤恨,骂他是野杂种。同时,背叛之人不可能有什么好下场,贾雨村也是亲手在为自己打造危险的堰塞湖。
五、终致枷锁扛,贾雨村的悲剧是时代的必然
《好了歌注》有一句:因嫌纱帽小,致使枷锁扛。这里有脂砚斋批语道:贾赦雨村一干人。所以,贾雨村的结局和贾府一样,都是获罪枷锁扛。曹雪芹为什么给贾雨村如此的履历和结局呢?
我们就要盘点一下《红楼梦》出现的读书人或者是官员了。
甄士隐是个读书人,与世无争,与人为善,人品过硬,家业富庶。结果呢,家业凋零,骨肉离散。林如海含着金钥匙出生,自己也是学霸,仕途得意,却成了绝户,夫妻俩一前一后亡故,虽留下万贯家财与女儿黛玉,无非为他人做嫁衣裳,结果一样的惨。
贾雨村比较特殊,他的人格随着世易时移不停地发生着媾变。想要干一番事业时,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现实的土壤根本不给他生长的机会。贾雨村适时地转变了方向,抓住了主流社会最认可的一种路径,实际上,他的确也取得了一段时间的成功。只不过,这样的成功通向的是更大的灾难。
曹雪芹的《红楼梦》,开篇就给出了末世的定义。要讲故事,他先来一句“地陷东南”,贾雨村一出场,就说他生于末世。小说里还有两位巾帼女性,贾探春和王熙凤,曹雪芹给她们的判词有一个共同的注脚,就是生于末世。
末世,是《红楼梦》最重要的社会背景,它的结局只有一个,就是灭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在这个大洪流里,一切的一切都将被裹挟着走向穷途末路。愈有才干愈如是,愈有抱负愈悲凉。
贾雨村的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末世官场现形记,更是那个社会上层统治的缩影,通过贾雨村不同的探索路径,曹雪芹告诉读者,无论如何,结局都一样。原因只有一个——这是个末世,烂透了。
在屏山看来,贾雨村还是有一个优点的,就是对待爱情,他因娇杏的回顾钟情于她,到发达后兑现娶娇杏入门,到扶正其为正室夫人,从头至尾,对于贾雨村的私生活,曹雪芹无任何微词。甚至作为小说正式出场的人物里,也只有贾雨村生出了儿子,这代表着希望,是文化的希望。
《红楼梦》对于情事有两大观点:一是以贾宝玉为代表的意淫,一是以贾赦、贾珍、贾琏等为代表的皮肤滥淫。于贾雨村,纵不是前者,也绝不属于后者。让他做一个对爱情忠诚的人,也给了他血脉延续的希望,这也是曹雪芹给予他读书人最后的体面。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