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是脱贫攻坚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硬性指标。近年来,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坚持把解决彝族同胞安居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按照易地搬迁安居、产业发展增收、环境改善树新风的思路,实现了彝族同胞“愿意搬”“住得进”“稳得住”。
精准施策,让群众“愿意搬”
搬迁前,乡政府选配彝族干部当翻译,破除语言交流障碍,借助彝族家支力量,打通群众思想“瓶颈”,并严格按照“安全至上、适应发展”的原则,围绕“住房高质量、地质有保障、产业可持续、设施易配套”四个核心要素进行选址,确保群众愿意搬。
政策引领,确保群众“住得进”
整合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地灾点搬迁、“七类群体”建房等各项政策,采取“宜散则散”与“宜聚则聚”相结合、科学集中聚居安置与统建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强化配套基础设施,新建硬化公路43.1公里、安全人饮工程17处、防洪堤3公里、桥梁7座。经过3年的努力,全乡共投入资金余万元,建成聚居点6个,累计发放补助资金.7万元,危房改造户、加固21户,于年10月全部搬迁入住,一举解决了户人的住房安全问题。
产业发展,确保群众“稳得住”
通过构建支柱产业,实现了市场精准定位和稳固供销关系的效果,优化了农户自主发展平台,群众持续增收。
目前,全乡打造了富硒种养殖区域品牌,茶产业、竹产业、彝家黑猪产业已经成为全乡经济的三大支柱。新发展食用竹亩、花魔芋亩,建成了平方米的茶厂、冻库和亩标准化茶叶基地,大幅提升了茶叶产业经济价值。同时,成立了彝家黑猪、山羊、土鸡、肉牛、茶叶等专业合作社17家,人均增收元左右,带动余户彝族同胞脱贫致富。
如今,搬进新居,产业发展,就业稳定,住房、医疗、教育也有了保障。彝族同胞彻底改变了传统生活状态,逐步养成了坐上饭桌吃饭、使用热水器洗澡、清洁厕所卫生等良好生活习惯,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屏山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