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县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古代雅茶历史文化探寻之路
TUhjnbcbe - 2025/1/14 21:50:00

探寻“汉王茶叶”成贡品的历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洪雅花溪就有买茶场;这早在明代嘉靖《洪雅县志》之中有“花溪有买茶场”的记载了。清代嘉庆《洪雅县志》中也沿袭了这种说法。在洪雅玉屏山、总岗山脉等地现存茶马古道遗址、石碑无数,据文献记载,当时全川只有23处买茶场,其中尤以彭山江口的买茶场最为著名,由此可见,洪雅茶业在当年也不为人后。五代十国毛文锡《茶谱》中有:“洪雅其茶如蒙顶制饼茶法。其散者,叶大而黄,味颇甘苦,亦片甲、蝉翼之次也”之说。

这种集茶叶生产、交易及茶文化内涵于一体的买茶场,在洪雅独此一家。对于研究洪雅茶叶生产的历史传承和进一步挖掘茶文化内涵及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传,在清朝西太后掌权的时候,洪雅汉王沈山的茶叶就出了名。

当时,当时出产茶叶的地方并不大,只有二十来家,二百来亩茶树。有一年茶叶长势喜人,最低二尺七(85cm),最宽树幅二尺七(85cm),最小树幅二尺(60cm),平均树高三尺三(cm),平均树幅二尺三(72cm),长势较好。色泽鲜亮。有位沈老汉在他那十多亩茶树南边,盖了一间四周土墙的茅草屋,起早贪黑地尽心看管着。

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午后,老天爷翻了睑,雷声隆隆,闪闪,哗哗哗地下起了倾盆大雨夹着雪蛋子(冰雹),下了足有半个时辰,地上积了半尺多厚的雪蛋子(冰雹),地里的庄稼全被砸光。那一片茶树枝叶也都砸光了。村里人大人哭。孩子叫。家家户户像发丧一样的凄惨。

沈老汉是个做茶高手,望着那光秃秃的茶树,唉声叹气。心想再等几天就将摘茶叶制茶,凭他的制茶手艺,一定卖一个好价钱,谁知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坐卧不安。这还有什么活头啊!出来进去。心乱如麻,猛抬头。看土墙房屋背面有数十来株茶树青枝绿叶,色泽鲜亮,还长着象丫雀嘴一样的两皮嫩叶。这数十株茶树被土墙房屋挡住,风刮不到,雪蛋子(冰雹)砸不着。老汉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这么几十来株茶树,长得再好,能顶多大用啊!”其实,这沈老汉早就知道,这几天光顾了发愁。

把它给忘掉了。他怕别人给摘了,就做了竹栅栏住,忙着种菜去了,沈老汉心里烦闷,想这想那,忽然想到表弟在北京宣武门大街的一家丝绸店里当伙计,有一年表弟回家曾对他说,有空到北京玩耍。便决定到北京去散散心,解解闷。可他又一想,多年没见。给表弟拿点什么礼物呢?他想起那数十来株茶树来。走到屋前,拿开竹栅一看,株株茶树上长着刚刚发芽的叶子象丫雀嘴一样,他小心翼翼地把刚刚发芽象丫雀嘴一样的嫩茶叶摘下来,装在竹篓里。他觉得太少了,于是又摘了些嫩叶,回家摊开烘干,然后将锅烧热杀青,三炒五揉,凭自己的经验手法,老汉用一只手循徊往复地抓、抖、压、带卷,先轻后重随水分蒸发逐渐加压。待芽叶6-7成干时进行整型,凭手感锅温不可过高,(仍保持80℃。)手法是采取四指并拢在锅里作钩、压、磨、挡、吐的顺时针往复运动,直到八成干后起锅摊凉在筛里,待集中辉干定型。丫雀嘴、嫩叶分两次做,总共两包不足四两。丫雀嘴泡出来的内质汤色嫩绿明亮,熟板栗香,茶清新甘甜。嫩叶泡出来清香持久。沈老汉自己也觉得好喝,心中十分满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扁形茶、外形扁平黄\绿亮,卷形茶紧、细、卷曲披毫,针形茶紧、细、圆、直、显毫,这已经不仅仅是茶叶,更称得上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了。

两包各包上一层纸,然后再拿红布包着,显得吉祥,装在盛干粮的口袋里,别了家里的人,就起了程。为什么还背干粮呢?那时,还没有汽车、火车,飞机,柳江到北京数千里路,坐马车得走二三个月,还要花很多银。干脆自己走着去,省得花那份钱。沈老汉晓行夜宿,饥餐渴饮。足足走了三个月便到了北京。他只知道表弟在宣武门大街,可北京这么大地方,这条街在哪儿呢?于是便一边走,一边打问。当他来到西单的时候,迎面来了一帮人马,沈老汉就听见吆五喝六地嚷叫,沈老汉紧跟着人群往一边躲闪。因腿脚走长路数月有点儿痛不灵便,被过来的人群撞倒了。他那干粮口袋不结实,掉在地上就摔了一个大口子。那两包茶叶骨碌碌从口袋里滚出来。沈老汉连忙去捡。那个坐在轿里的官员朝地上一看,“嗬”,你这红布包藏着什么啊?“……茶……茶叶……”。沈老汉没有几过这场面,说话结结巴巴。“茶叶拿过来!”坐轿官员大声喊叫。他打开红布就闻到一股清香味和熟板栗香味。便叫到,“拿水来泡一泡”官员又大声喊叫在来。

不一会儿,差人提水冲泡,茶碗中成现出外形似雀丫嘴,披银毫,色泽金黄,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成朵。不由得大吃一惊,世上竟有这么象雀丫嘴的茶叶!他立即指示手下的人把老汉要过来。问老汉从哪里来,这象雀丫嘴的茶要卖多少银子。沈老汉哪里见过这种场面。连说“我从四川洪雅来,茶叶是给表弟带去的……不卖。”别的官员围拢过来。劝他卖了。沈老汉拗不过去,便结结巴巴地说:

“要卖,就给三钱(千)银子吧。”由于沈老汉四川人,说钱(千)京城官员有点有的分不清。

“三千银子!太多了。给你一千吧。”头一个问价的官员生怕别人买了去。硬给了一千两银子。沈老汉真没想到,要三钱银子竟给了一千两。

原来。再过两天就是西太后的五十一寿辰(年),文武官员,谁不千方百计地去巴结呢?

再说这么象丫雀嘴的茶叶,上哪里去找哇!现在虽说花了一千两银子,日后的好处,可就没法估计了。别看一千两银子在大官们的眼里算不了什么,可到了一个庄稼老汉手里就算是发了大财啦。

官员将沈老汉茶献给西太后,西太后立即叫人冲泡,只见杯中茶叶条索紧细弯曲,色泽翠绿多毫,香气清香持久,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叶底绿亮匀整,带有自然的花香。冲泡另一包,只见杯中茶外形条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悦鼻熟板栗香、鲜浓,滋味醇厚鲜爽,余味回甘,叶底嫩绿匀整。

西太后喝了茶水后,还将茶叶含入口中,缓慢细嚼,可以解渴”。太后纳之,须臾,渴止津生,精神大振,并把剩下的茶叶赐与群臣止渴,为数不多的茶叶顷刻殆尽,只剩下空杯,茶叶也被吃光。西太后见此茶如此好喝,好嚼。问“此茶产此何方?”“听说四川洪雅县。”一官员说到。西太后没等官员说完,立即大声喊到:“户部”,“奴才到。”户部跪拜接旨。“请命四川巡抚将洪雅茶叶每年向朝廷贡此茶,不得有误!”“遵命。”从此,洪雅茶叶成为贡品,就是从这沈山开始的。由于产量少,供不应求。

玉屏山茶马古道大碑遗址

清光绪十六年(年)由九十九匹大红马组成大马帮驮上制作精良的优质的毛尖毛峰洪雅贡茶到北京的宏大场面。

为什么一次要这么多茶,传说是光绪在与英国代表在谈判中,泡毛尖毛峰经英国人喝,只听得英国人联联说“Theteatastesfreshandsmellsaromatic.”(茶好喝,清香)。并说“北京哪里有卖的,买些带回英国去。”光绪说:“那是贡茶,市面上没有卖的”。“什么是贡茶?”英国人质疑问道。“贡茶是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光绪骄傲地说到。“除上贡外,我还专门在重要的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直接管理,细求精制,督造各种贡茶。”光绪又说到:“那么您也下一道圣旨,叫这种贡茶的地方官送一大批贡茶来,我们带回大英帝国去,也叫我们的国王、王后以及王室众大臣品尝品尝!”英国代表乞求道。

“王后叫什么名字呀?”光绪问道。

“王后叫亚历山德拉。全名亚历山德拉·卡洛琳·玛丽·夏洛特·露易丝·茱莉娅,昵称为阿丽克斯。她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与王后露易丝的大女儿,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妻子,英国王后,印度皇后。”英国人答道。

光绪点头同意。立即下旨四川巡抚,叫他立即到洪雅采购毛尖毛峰。忙坏了知县,这么大的量,光柳江沈山茶叶是远远不够的,知县忙组织官员到全县各村查找,先后在新建(现东岳)、花溪、三宝、罗坝、中山等地的尖毛峰茶叶给沈山茶叶一样,达到贡茶要求。但是只够98匹马驮(一匹马驮二包,每包40斤)还差一匹马驮的茶叶,知县愁眉苦脸,象热锅上的蚂蚁一般,茶饭无心,坐立不定。他突然想到近邻县丹棱老峨山,气候给洪雅差不多,特别适合茶叶生长,立即亲自带上天麻、竹笋等特产,直奔丹棱。丹棱知县想,这正是宣传丹棱茶叶好是机,叫人拿出老峨山茶叶泡上一杯。洪雅知县看其茶叶“颜色碧而天然”、一尝“口味香而浓郁”。情不自禁联说:“好茶、好喝”!这样才完成朝廷的圣旨。

所以,孙晓芬在《话说“湖广填四川”》一书中说道:“清末,洪雅茶叶与犍乐盐场的盛况相埒”。

后来,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洪雅的茶业日渐衰微,这是另外话题,兹不赘述。但是直至今天,仍然可以看到昔日沈氏茶叶加工作坊的规模,从中可以遥想当年这里茶业的辉煌。

(文章作者:王仿生王晨晖图片:郑红文章编辑:唐从祥注:文章及图片未经过许可不得使用,作者保留法律追究侵权责任!)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雅茶历史文化探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