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洪雅有一个镇叫止戈镇,据在与之不远处千秋坪上,刘耀于前明永历十一年()丁酉仲春立《蜀王睿制天生城碑记》记载:城南二十里许有胜地焉,旧名千秋坪,世传汉昭烈与武侯会军于此。雍闿宾服,干羽遂停,此隔岸止戈之名,所自来矣。又据《三国志》记载:年,益州飞报:“蛮王孟获,打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所有建宁太守雍闿,乃汉朝雍齿之后,先祖曾为什邡侯,今结连孟获造反。”又说:“牂牁郡太守朱褒、越隽郡太守高定二人献了城池,只有永昌郡太守王伉,不曾肯反……”
临江的止火街北面
清嘉庆《洪雅县志》将“止戈镇”及境内的与“大关山”遥相呼应的“小关山”纳入了关隘记载,止戈镇:县西南二十里。大关山:县西南三十里,距小关山五里,唇齿相依,两山遥峙若门,危径中通,水如建瓴,仿佛夔门、剑阁之险。在关于“天生城”的记载中,对大小关山的屏障进行了简单的描写:大小关山屏峙,溪口其外,限以青衣江,江涛汹涌,急不能渡。
宋神宗《元丰九域志》载:“洪雅有永安、回銮、止戈、安和、陇表五镇及买茶一场”。北宋时设止戈镇,一直沿袭到明清时期,后改止戈党,属安宁乡。年(民国4年)为三团区治所所在地,辖中保场。年改为止戈联保。年改为止戈乡,年建立止戈乡政府,年同将军、三宝共建高岩人民公社,年恢复止戈乡原行政区域,改名止戈人民公社。年撤销公社恢复为乡,年撤乡建镇沿用至今。
斑驳的标语呈现着历史的痕迹
青衣江西来,在止戈造就了白子沱、葫芦洞、黄豆滩和龙吟滩等景观,因青衣江上通黎雅,下达嘉定,在止戈段有花溪口、止戈、葫芦洞渡(节娥渡)等渡口,明嘉靖或更早时间,在龙鼻嘴与百子沱之间的止戈渡口处设“止戈场”,是青衣江上一个比较繁华的场镇。其实,“止戈场”是官家的语言,老百姓却以“止火街(gai)”称之,一是希望战争永远停息,二是因为老街大多是木质建筑,希望火患远离。这些年,地方政府注重民间文化的引用,将临江的街道命名为“止火街”。后来因水利、交通的发展,渡口已淡出历史舞台,止戈场镇也留下一个“人”字形街道传承至今。
止火街东场口在建公园冬景
立冬不久遭遇降温,瓦屋山、七里坪、玉屏山等景区被雪白了头,太阳在雪后光临,照到哪里,那里就是暖烘烘的。搭了一辆去高庙的班车,配合司乘人员的工作,佩戴好口罩,验过安全码,过洪州大桥,经瓦屋山药业、幺麻子藤椒博物馆、五龙祠台会博物馆,沿西环线达大关山山脚下车,往北步行10来分钟,来到止火街的西入场口。止火街北侧临江,南面依山而建,因而,站在附近山坡的高处往北看去,高高矮矮的小青瓦屋顶节次栉比。
一辆混凝土装载机在西入场口正转动着,五六名民工正将卸下的混凝土刨平,征得施工方的同意,小心翼翼地从工地路过,将双脚踏在老街的水泥地板上(20世纪80年代前为雅石地面,石板大小不一,或是因年久缘故,棱角圆润,只是雨后,石板下容易积水,一个不小心踏上去,前后撬动,溅起的水花就成了染布坊里的染料,为民利,改为水泥路面)。
止火街天井口
因为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活动中心转移,这里已不是场镇的交易中心。街道并不宽敞,大概5米,行人很少,也很安静,因为是午饭时间,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端着碗,聚集在街道旁的屋檐下,一边吃饭,一边说着熏腊肉、装香肠的年事儿,阳光撒到地上,老房屋脊的影子在地上凹凸展示着。门板上挂着的豆杆享受着阳光,偶有一个两个炸开了角,滚出几颗浅黄的豆粒来。两株鸡冠花花冠太沉重,自己折了腰,躺倒了街边。
我们走走停停,举着手机在老屋前取景,走到了老人们面前,向他们打听老街“房事”,一位大叔指着街北的一座房子,对我们说:“这就是我家,清朝时候建的,是我奶奶带着我父亲从乐山来这里做杂货生意,积攒了钱买的,我就出生在这里,现如今,我都七十多岁了……算来,我奶奶买下这房已经有多年了,我奶奶买的是二手房,起码是清朝的……”他又指着对面的房子,“你别看这房子楼上楼下的,年代不久,是民国时期建的,你看他的雕花就没有我们家的雕花好,不过,这房子门脸后面,原来是一个酒坊,解放后分给……”说到街上最老的房子,几位老人将街上的老房挨个儿排队,最后说:“应该是东头鲜家的房子,明朝的,只是鲜家的后人都出去的,房子就一直空着,有些落寞了……”
安静的止火街
报出一个已故亲戚的名字,老人们都激动起来:“认识认识,你这样说起来,我想起来了,在你舅舅、舅母的葬礼上见过你。那几年,你舅舅担任农会主席,至今我都能想起他打大红伞、戴尖尖帽游街的样子……还记得县委书记XXX下放到我们这里劳动,拉一架子车东西拉不动,XXX还悄悄地在车后头帮着推……”
止火街南后的西环线
在一个“丁”字街口,一位坐在街边椅子上嗮太阳的老大娘指着两个铺面说:“这里以前是茶馆,一到赶场天,热气腾腾的茶水、抑扬顿挫的说书声等吸引着人们,再多的凳子、椅子都不够坐,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中保的梁和尚(梁楷)逢场还来打金钱板……”
……
社会是发展的,随着交通、水利建设,地理优势不断变换,但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或许是发展的垫脚石,又或是试金石、敲门砖,永远有老人讲故事,只是那街、老房或许长久存在,那人不一定还是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