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村,古称沙尾,地处珠海大道和南湾大道交汇处,是连接市区和珠海西部的交通枢纽。该村位于南屏镇东北部。南宋嘉定年间有人迁来聚居,以耕种捕鱼为生,逐渐形成村落。因处于江河流域的尾端,叫沙尾村。后为了与黄梁都(今高栏港经济区)的沙尾村区分,便把恭常都的沙尾村改名为南屏村,寓意南方之屏障。年属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南屏社区至今。主要姓氏有容、林、张、郑四大姓,村民均为汉族,广府民系,使用粤方言香山话。年末,户籍人口人。村里有容氏后人编写的《容氏谱牒》和郑氏后人编写的《郑氏谱牒》。
▲南屏村牌坊
全村在东、西、南三面建三个大闸牌坊,东闸名曰“紫气东来”“遵王之路”,西闸名曰“西郊云雨”“气壮山河”,南闸名曰“灵秀文彩”。村内有具有岭南风情的步行街和大型商业中心,各类商铺及娱乐场所多家。
南屏村是广东省传统村落,现存容闳故居、郑氏家宅、郑蔼臣宅、容星桥故居等传统民居约座。村内现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12处,分别是南屏康真君庙、兆六容公祠、南屏郑氏家宅、甄贤社学旧址、贯成亭、容闳故居、南屏碉楼、郑蔼臣宅、容名琰家族墓、容达景夫妻合葬墓、慈荫亭和濂泉洞摩崖石刻。其中甄贤社学旧址和容闳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屏康真君庙、南屏碉楼、南屏郑氏家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容闳故居
南屏郑氏家宅位于香洲区南屏镇南屏社区卓斋街入口,始建于清代,坐西向东,砖木混合结构,占地面积为.7平方米。建筑以南北向青云巷为界,分东西两座,青云巷北墙的精美灰塑与瓷花窗相映成趣。
兆六容公祠,建于清光绪年间(—),原是该村容姓纪念兆六祖的祠堂,民国二十八年(),日军占领中山时,中山县县立中学、女子中学和师范学校曾从石岐迁此成立“联中”,现为南屏镇文化站。
每年春节村内会举行新春敬老活动,60岁以上的老人和旅外乡亲聚集在甄贤社学旧址,席开百桌,唱戏庆贺,派送油、米、利是(红包)。春节过后,村民都到康真君庙拜祭康公,到马庵庙拜祭千手观音、城隍爷、天后妈祖、龙母娘娘、黄大仙、关圣帝和赵公明元帅。每逢清明节,容氏族人都相约前往广宁县拜沙公。村内还有节庆舞醒狮等民俗。
▲南屏民俗文化陈列馆
南屏村民团结友爱,致力于建设家乡。民国初期,南屏富商张贯成捐款在东闸外水坑旁建凉亭,取名“贯成亭”,供行人候车或休息之用,后成为华侨、港澳同胞回乡认路认村的标志。年,村人林祥芳为打通去澳门的陆路通道,带头筹款并带动村人合力修筑经北山平岚园直达湾仔石角咀的“南石乡道”,方便村民来往澳门。年,村民张富新夫妇将省吃俭用存下的钱财捐建水管,引山水到村内,方便村民生活。—年,南屏村全部耕地被国家征用。年,因“村转居”,南屏村改为南屏社区。年,热心公益的乡亲、港澳同胞捐款筹资百万元,在村东面(南屏街口)修建南屏牌坊,牌坊高12.1米,双层四柱,前后四对楹联,主楹联曰“南国出祥云革旧雄心惊宇宙,屏山逢瑞雨更新壮志动神州”。
南屏村受到近现代革命潮流和海洋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在近现代史上屡出优秀人才,有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民主革命先驱容星桥,兴中会骨干成员郑仲、容祺年,民主革命斗士陈景华,还有为中国在世界级体育比赛中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容国团等。年,南屏村为纪念容闳和容国团,改造升级容闳文化广场,铭刻南屏记略,树立容闳、容国团塑像。年12月,为纪念容闳周年诞辰,村中甄贤学校经修缮设为容闳博物馆。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来源:珠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珠海驿道古今》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