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演员叮当,浮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他作为巴蜀笑星的招牌亲切笑容,耳边回响的是他幽默风趣的方言,还有这些幽默感十足的方言带给观众的阵阵笑声。
▲6月14日,大型谐剧《永不落幕》在群星剧院上演。(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6月14日至15日,由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创排的大型谐剧《永不落幕》在群星剧院上演。演出中,叮当用自身精湛的演技,展现了谐剧“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艺术魅力,连续90分钟不间断表演,生动再现了谐剧艺人“喜二仙”的跌宕人生,引来重庆观众的好评。
▲《永不落幕》剧照。(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饰演“喜二仙”有哪些传承与突破?传统曲艺如何适应当下观众的需求?借《永不落幕》来渝上演之机,重庆日报记者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得主叮当(本名:张旭东)展开了对话。
谈《永不落幕》,致敬为谐剧发展作贡献的优秀曲艺人
▲《永不落幕》剧照。(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重庆日报:这一次为何会选择让《永不落幕》走上重庆舞台?
叮当:这些年我出演了《麻将人生》《弱势群体》等剧目,其中,有年少轻狂的少年赌徒,也有勤勤恳恳的雪线邮递员,但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有机会向大家讲述谐剧演员的故事。
所以,在年,也就是谐剧创立80周年之际,我们创作了这部《永不落幕》,以此向谐剧经典致敬,也希望记录一段谐剧艺术史。如今,我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在近几年的演出中,《永不落幕》得到观众认可,对我是很大的激励,所以我就想把这出戏,带到我的出生地重庆,让家乡的观众都了解谐剧,了解我。
《永不落幕》的故事来源于谐剧创始人、戏剧家王永梭和一代代谐剧人,讲的正是一位叫“喜二仙”的谐剧艺人平凡而又波澜起伏的传奇人生。选择通过舞台能够与重庆观众见面,也能更好地宣传谐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加之今年是谐剧创立83周年,《永不落幕》不光是想让观众记住谐剧创始人为谐剧的付出,更是致敬那些为了谐剧发展前仆后继地没有留下姓名的优秀曲艺人。
重庆日报:对于塑造“喜二仙”,你主演这个角色最大的体会是什么?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叮当:我常说,谐剧就是揭开疤疤撒点盐巴的犀利幽默,是开心果也是带刺的玫瑰花。演出中,在1个小时40分钟的时间里,由我一人饰演“喜二仙”一角,共有2万9千多句台词。这一点上,对我来说既是剧目突破的难点,也是我们演绎者的动力。
我当时在台上表演都会想起那些谐剧的前辈,这种感觉就是仿佛我是为谐剧这门艺术而生,我的使命就是为了谐剧的传承和发展,给更多的观众老百姓带去欢乐。
诚然,《永不落幕》也毫不避讳地展现了谐剧在影视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冲击下面临的困境。但是剧末,一组由历代谐剧表演艺术家照片构成的群像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芒照亮了整个舞台。这是面对现实的警示,也是毫不退缩地坚持传承的勇气与担当,这一群像构建了谐剧传承的脉络,永不落幕的不是剧中人物“喜二仙”手中的大幕,而是代代传承者对谐剧这门艺术始终保持的那颗赤子之心。
谈曲艺,把每一次演出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场
▲《永不落幕》剧照。(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重庆日报:曲艺始终根植于群众的沃土之中,汲取丰厚的营养。但我们也会看到,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曲艺的观众群越来越小,在你看来传统曲艺的活力在哪里?
叮当:传统曲艺观众群越来越小,很大原因出现在文艺工作者的身上。现在的演员离观众太远了,而在我看来,“德艺”不是抽象的,它需要通过一件件事、很长时间不断积累、不断沉淀、提升自己。
比如,我在取得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之后,就对自身的要求更高了。我变得更加珍惜舞台,珍惜每一次表演。我把每一次演出当成我人生的最后一场,演一场,我这辈子就少一场。所以,现在的每一次舞台演出,都是往后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舞台演出,为什么我们不尽全力而为呢?
重庆日报: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下的曲艺节目新创作层出不穷,年轻观众也越来越多,但真正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凤毛麟角。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叮当:这一定是我们文艺创作的力度还不够。曾经有一句话叫“说书唱戏劝人方”,意思就是“读好书,做好人,走正道”。在我看来,我们创作的曲艺作品一定要争取做到这点,还需要能引人深思,有教育意义。
就曲艺而言,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凸显“讽刺”的意味,这样才能达到引人深思的目的。我曾经获奖的谐剧《麻将人生》就是一个颇具讽刺意义的作品。这个作品是两段式的,一段是剧中主人公年轻时玩物丧志,沉迷于打麻将,对自己、对家庭都不负责任;另一段讲的是他老了之后的不堪,既讽刺又心酸,这对年轻人就可以起到警醒和教育的作用。
谈重庆,增加两地曲艺工作者的互动
▲《永不落幕》剧照。(重庆市群众艺术馆供图)
重庆日报:对于传承四川曲艺,你总是身体力行,同时也积极参与文艺志愿服务和公益演出活动。此次上演的《永不落幕》也是年“川渝乐翻天”的首场活动,对于参加曲艺惠民的活动你有何经验与感受?
叮当:作为一名演员,基层百姓的掌声、笑声是最让我有成就感、幸福感的事情。姜昆老师曾经讲到,你离人民有多近,人民跟你有多亲,这句话一直作为我这些年从艺的信条。在大大小小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中,一次次地加深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年1月的一次下乡表演。那年,我跟随团队去到了宜宾市屏山的县城。那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但却抵挡不住乡亲们的热情。我的节目是单人谐剧《我的未来不是梦》,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我要把外衣脱掉,只穿一个背心。我的着装和当时的寒冷天气形成鲜明对比。当我刚走下舞台时,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一下来就抱着我说叮当演得好,非常高兴。他的老伴一边拉着我的手一边递给我一杯热气腾腾的板蓝根。就是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往下掉。其实,给大家表演、带去欢乐,只是我们演员的职责本分。但是老百姓给予我们的那种真诚的爱,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
每当再次表演《我的未来不是梦》时,我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当时的情景,那杯热气腾腾的板蓝根味道是我永远也不会忘却的记忆。只有当你真正站在老百姓中间,把舞台搭到老百姓中间,你才能感受到那种爱。无论在乡间地头还是国际舞台,我始终坚信,文艺从民间来,也要到父老乡亲中去。
重庆日报:在你的成长发展背景中,交织着双城的色彩与魅力。作为曲艺名家,在你看来重庆曲艺土壤如何?未来应该如何发展?
叮当:重庆是名副其实的西南曲艺重镇,特别是我们谐剧的重镇。在重庆,以著名谐剧表演艺术家凌宗魁、四川评书表演艺术家徐勍为首的几代曲艺人,创作了大量曲艺作品,也成为了西南曲艺事业的重要助推力量。
作为中国曲协副主席,我也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