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十二钗诗词解读系列
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念。
贾探春是继姐姐贾元春之后,贾府里为家国牺牲的第二个姑娘。《分骨肉》写的就是探春远嫁前与父母家人分别时的情景。
《红楼梦》前八十回内容里,探春有两个华彩乐章,一是管家,她的表现令王熙凤击节连叫三声“好”;二是抄检大观园时,她掌掴作耗生事的恶奴王善保家的,读者积累的情绪和愤怒被探春这一掌直击出胸中块垒,令人由不得叫一声“痛快!”
探春身上有一种气场,气质上,比黛玉身上的文人气多一份刚,比宝钗的贤德多一份睿。探春颇似王熙凤,只是王熙凤的狠、辣、铜臭,到了探春这里升级成了智、勇、谋。王熙凤心机深,有一万个心眼子,只是她聪明外露,有不少人就能把准她的脉,奉承利用她为自己办事。那个水月庵的静虚老尼,包括贾芸、贾芹之母都属于这种情况。这种手段在探春这里一概不灵,想利用或者想给三姑娘挖坑,需要测试一下自己的智商在不在线。王熙凤唯一能被怼还要陪笑、被收拾还心悦诚服的,只有三姑娘。
探春是十二钗里有理想,有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甚至是有家国情怀的女性。她的姐姐元春虽已成高高在上的贵妃,可元春是不喜欢宫廷生活的,她一见家人,不管身边众多的太监彩嫔,吐槽埋怨家人当初送她入宫,还说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和父亲贾政的对话流露出来她真正向往的生活,她说现在尽管富贵已极,其实没什么意思,很羡慕小门小户骨肉团聚过日子。所以元春她意不在政治,可是命运偏偏将她放置到她不适合的位置上,真是造化弄人。
但探春不同。
探春的花名笺说:日出红杏倚云栽。告诉读者,她将是贾府出现的第二个政治女性,会成为王妃,不同于元春的路是家人设计,探春的王妃之路或许有她主动担当的可能。
第七十五、七十六回过中秋,贾府经济已到崩溃的边缘,凤姐当了自己的金项圈,才勉强支应过节的用度。这时江南甄家已经被查抄,这时元春的日子很不好过了,否则太监们不敢一次次的来敲诈。荣国府外困内忧,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大观园内,仅剩下黛玉、湘云、惜春、妙玉和探春了。湘云早有了婆家,黛玉病病歪歪,惜春百事不闻,妙玉是和贾府无关的出家人。当与外番和亲的任务下达到荣国府,其实贾家也没有什么选择,探春更明白家里这种局面,只有她能挑起这副担子。面对长辈们的叹息和愁绪,探春解父母之忧,担家国责任,从而也使得摇摇欲坠的贾家能得以苟延残喘,又获得了一线生机。如果是做出这样主动的选择,符合探春的性格和情怀。
探春居所秋爽斋,三间正室没有隔断,给人阔朗的感觉,屋里的摆设是:当地放着花梨大理石大案,磊的是宝贴,数十方宝砚,笔海里插着的笔是树林一般,墙上的字画是颜真卿和米芾的,古董是斗大的汝窑花囊、大观窑的大盘。总之,这个摆设也不像个小姐的闺房,倒像是个官员的书房。就连床也是那个年代最奢华大气的拔步床。《红楼梦》里写到床的地方不少,一般都是写炕,或者写塌,唯独探春这里专门点出了一架拔步床,加上屋子摆设,为的就是烘托三小姐阔朗的气质和大事面前冷静的素质。
《分骨肉》全篇都是探春的口气,虽然痛苦,但掩不住的还是探春的这种大气。
一帆风雨路三千。这是说探春和家人告别的日子是一个有风又下雨的天气,更添亲人别离的凄凉。说的是天气,更加说的是贾府也处在风雨中。路三千,探春还要跋山涉水,山高路远千里之遥,总之是隔山隔海的,这个距离在古代就是永诀了。
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人生最痛不过骨肉分离,可也不得不抛却了,这是探春在说:我走了,抛家别国。“抛”有主动之意,这里有一种刻意的故作轻松。平常人的这种告别一般会哭作一团,依依不舍,拉拉扯扯。探春没有,表现得极为克制,为什么呢?
恐哭损残年。因为害怕父母痛哭而伤损身体。
告爹娘:休把儿悬念。爹娘啊,千万不要挂念我。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这世上的穷苦和通达都是有定数的。无论分离还是相聚也都有一定的缘法,也就是非人力可为。在这里曹雪芹表现出一种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从今以后,咱们骨肉就天各一方了,各自保重身体。
奴去也,莫牵念。女儿走了,不要牵挂我!
女儿出嫁,何况是远嫁,从来都是父母千叮咛,万嘱咐。这里却全部是探春在嘱托,在宽慰,在讲道理,为减轻爹娘因女儿远去带来的伤痛做最后的努力。探春对家庭的责任感一直保持到她与家人诀别的最后一刻。探春如此强大,这种痛却更有张力,读者感受的也会更深。
同样是压抑着的哭,元春省亲时的次次堕泪,不禁令人生起怜意。探春的哭是在心里,“奴去也”几乎是悲号,但无声。探春的哭令人肃然起敬。
探春是十二钗里唯一具有政治家头脑的人。如果给她机会,她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的。探春自己就曾经说过: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现实不可能给探春这样的机会,甚至也不会给她选择生活的机会。很显然,探春的结局是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从探春的判词中找答案。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是说探春有才具,也有高远的志向。但是,因为生于末世,再高的才能和志向也无法施展。结果是,因统治者的无能,而将一女子送上祭台,承担责任。终使骨肉分离,老死不可能再重踏故土。整个判词的关键就在“末世”二字,这才是一切悲剧的根源,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他为什么要写的这么彻底?因为,小说故事一开始,他就说“地陷东西”。他就写贾雨村这个饱读诗书、抱负远大的年轻人生于末世,后来慢慢被官场的染缸污黑了心肝。
末世,是整部作品定下的最根本的注脚。
末世,让闺阁中的探春出去了,但不是为立一番事业,而是成为了祭品,成为无能者的替罪羊。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