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红楼梦》那个时代也不例外,贾*和王夫人按照那个时代的礼法,他们是二房,爵位和家产按说都没什么份儿,所以贾*本来也是要考科举的,因为皇帝体恤功臣之后,就额外加恩赐了官,贾母又偏爱他,贾*也算是鸠占鹊巢,荣国府家产的实际控制权其实是属于二房的。这也给荣国府大房和二房争斗埋下了隐患。
上一代问题还没解决,到了下一代,仍旧出现了次子和长孙的问题。贾*王夫人的长子贾珠死了,却留下了一个儿子贾兰,既然荣国府的财产实际上已经是贾*在控制,那么,第一顺位继承人理所应当是贾兰。这就比如贾代修、贾代儒还活着,宁荣两府的继承人是孙辈的贾敬贾珍、贾赦贾*一样。这样一来,王夫人和贾宝玉就尴尬了,也就是说,按照封建嫡长子继承制和宗法制度,贾宝玉是没有继承权的,他唯一的出路是自己努力,考科举从而走上仕途,这也是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唯一的出路。王夫人可不能和贾母比,贾母本身就是一品诰命夫人,*治地位本身就高,是家族的金字招牌,两个儿子都有官职,自己也积累了丰厚的家私。这些条件,王夫人一样都不具备,她只有一个指望,就是仅剩的一个儿子贾宝玉今后能为官作宰,飞*腾达。我们任何一个人,摆到王夫人的位置和处境上,都免不了有这个焦虑和期望。
贾宝玉显然实现不了母亲的愿望,他具补天之才却不愿意去补这个末世的天,他对当时的官场生态极其的失望和厌恶,给一心读书求取功名的文人起名“禄蠹”,试想,他自己会去做一名“禄蠹”吗?贾雨村想与他结交,他极度的厌恶人家,不过是碍于父命应付而已。对于所有劝他考虑仕途经济的袭人、湘云和宝钗,他从心里都是疏远的,不但疏远,他还骂人家本来是清净女儿之身,被这些禄蠹浊臭给污染了。
王夫人认为儿子不用功,不天天向上,她天然的认为读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考举人进士吗?否则读书干什么呢!当然,她不懂儿子的诗才不知比那些所谓文人高明了多少倍,更不懂儿子的《芙蓉女儿诔》可以和历史文化名人蔡邕相媲美。她的儿子不是考不上进士,而是根本不愿意去考。她的儿子也不是不爱读书,宝玉可以说是博览群书的,唯独对于为成为一名禄蠹的教科书不感兴趣。他最喜欢《庄子》,也证明了他不愿也不会去显达天下,只愿意修养自己的身心,所以,他回到内帷,发现并欣赏女孩子们的种种美好,在那个禁锢女性、对女性不公的大环境里,认为女性的价值被埋没,他看到了“裙钗一二可齐家”,女性的见识、能力、才华都远远高于男性,更高于那些禄蠹。所以,既然不得补天,“怡红”就是他认为最有意义的事。
王夫人不懂这些,她认为儿子都是被那些漂亮女孩子勾引坏了,她岂能容忍她们耽误儿子的前途,葬送自己的晚年,所以,她以雷霆之怒剪除了宝玉身边所有略有姿色的女孩子,就连贾兰的奶妈穿的稍微鲜亮一点,他都觉得刺眼,一并撵出去了事,她自以为自己干的不错,说了一句:“这才干净。”儿子从此就可以安心学业了,其实,她这么一干,等于要了儿子半条命,后来,黛死钗嫁,王夫人如愿娶得宝钗做儿媳妇,这一行动,让宝玉在红尘中的所有的留恋都没有了,继而悬崖撒手,遁入空门。
王夫人自认为事事都是为儿子好,真实的效果却是事事往儿子心脏上捅刀子,直到将儿子逼入空门。《红楼梦》戛然而止于八十回,后续具体我们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王夫人定是悔之不及、痛彻心扉的。只是,她至死不懂,儿子的内心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到死也是一个糊涂*。其实就算王夫人能像她的婆婆贾母那样,一定程度上理解宝玉,在整个末世的客观环境下,贾宝玉的结局也注定是个悲剧。因为他入世不得,出世不能。
《红楼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借鉴意义,有的孩子可能在游戏上或者音乐上是个天才,父母却认为那是不务正业,逼着去考清华,直逼到孩子跳楼,还哭诉“我是一心为了他好啊!”和《红楼梦》里的王夫人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本质上,我们不能也无权控制另一个灵*,实际上也控制不了。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理解他,或者理解他感兴趣的事到底怎么回事,就算他做的是错的,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责任,和孩子积极沟通,才能避免背道而驰的事情发生。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