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的到来,中国的国家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与此相伴的国弱民贫状况进一步加剧,在此背景下探寻富国强兵之法,追求国家之独立,民族之富强成为*界学界有识之士的共同目标。
在此过程中,垦荒成为当时国家建设计划、人口*策和社会建设方案等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之垦荒*策的推行往往伴随着一定资金、人力、物力的流入,因此各地区的主*者也乐意执行。垦荒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共识,成为施*的重要内容之一。
具体到西南地区,从倡导垦荒者的言论来看,希望凭借垦荒工作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希望垦荒取得地尽其利的效果,进而发挥开发富源促进民生的作用。在中华民国建立之初,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就提出以移民垦荒促进西部资源开发的计划。
“假定十年之内,移民之数为一千万,由人满之省徙于西北,垦发自然之富源,其普遍于商业世界之利,当极浩大。”在西南地区,主*云南的唐继尧对垦荒也采取鼓励*策。在此背景下,负责实业工作的童振藻提出“垦殖本属要*,边荒之地尤宜从速着手”,并于年拟定《拟垦滇荒办法》作为发展实业的重要举措。
在云南开展实地调查者也认为“其附近且有金、银、铜、铁、锑、铅诸矿,蕴藏之富,冠于西南。此后如能随农垦之经营而同时开发,则有益国富之收入,岂为浅鲜”。在川西南,民间也有“打开万石坪,世上无穷人”的说法,人们对开发小凉山地区充满了想象和期待。
希望通过垦荒解决人口分布不均及移民和难民安置问题。倡导垦荒者认为西南垦荒不仅可以解决内地省份人口过多、西南边疆省份人口过少的问题,而且在抗战时期还能解决难民、归侨安置等问题。
如年中国西部科学院雷马屏峨考察团在小凉山地区经过6个月的调查后,认为“四川内地,人口过剩,而西陲边地,则地广人稀。故移民实边,乃为当今之急务”。年江应樑在《大小凉山开发方案》中也提出四川内地过剩的人口,以及云南东北部地瘠土薄不宜农耕地区的人民,可考虑迁移至凉山,从事开垦。
“查凉山面积,约共三十余万平方公里,以每方里容纳垦民十人居住计算,则除原有之夷人外,尚可移殖垦民二三百万人,此不仅可解决内地人口过剩问题,且由此数百万人之开垦,对国家粮食增产,实大有裨益。”陈碧笙在滇边地区调查后也有相似的看法,认为云南边区如果实行移民垦荒,可容纳万以上人口,解决沿海、平原地区人口过剩的问题。
希望通过垦荒促进民族交融。倡导垦荒者希望在民族平等的原则下,“奖励垦民与土著间之交际、杂居与通婚,以促进其同化过程”。顾颉刚抗战期间对内地青年发出呼吁,“你们应当不怕艰苦,学会了边地的言语和生活方式,到边地去埋头服务,务使一方面杜绝帝国主义者的阴谋,把野心家及其流*一概肃清出去;
一方面可以提高边地同胞的智识,发展他们的交通,改进他们的生产……使得中原和边疆可以融为一体……青年们应当和边民通婚,使得种族的界限一代比一代地淡下去而民族的意识一代比一代高起来;更吸收了各系的新血液,使后裔们的体格日趋健壮”。
中国地理研究所所长*国璋呈给国民*府行*院院长的报告《西康边防问题及解决途径》中也强调,移汉民至西康垦荒并与康地妇女结婚,可作为巩固西康边防的重要措施之一。
希望通过垦荒实现巩固国防,安定边疆的目标。倡导垦荒者认为,推动西南地区垦荒,在改变西南地区地广人稀,土地资源利用不足状况的同时,还能充实边疆人口,进而发挥固边的作用。如在中越边境的金平县,施*者认为,通过垦荒,“不及十年,边区充实,边民安定,边防无形巩固,可免*府南顾之虑矣”。
并且有提倡垦荒者认为,随着英、法等殖民活动的衰落,西南的滇边垦荒,对于巩固国防乃至将来谋缅甸、泰国、越南诸地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抗战时期,包括西南地区的西部“实已成为复兴我中华民族之基础地带,为抚慰我流难同胞,不能不谋所以安顿之方法,为扩充我抗战力量,不能不图经济上之建设,是以移送灾难民众,垦荒生产,巩固后方基础,充实抗战资源,实乃抗战当中之要务”。
希望通过垦荒解决土地权属问题,以此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倡导垦荒者认为在西南边疆,“汉官如流水,土司如磐石”,积弊丛生,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土司、头人对大部分可利用之土地均有支配权,进而握有了民众的土地使用权,操持了民众的生命线,致使民众被鱼肉也无从抵抗。
据此倡导垦荒者提出要解决边疆土地问题,应转土地所有权为国有而土地耕种或使用权为私有,进而认为垦荒即是改变西南地区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最为直接的方法。
近代西南地区垦荒的实践。西南地区的垦荒实践相对较早,*府对在此开展垦荒活动的限制相对西北等其他地区也较为宽松。
在川西地区,早在乾隆四十八年(公元年),清*府就已实施屯垦,改美诺厅为懋功屯务厅,屯务厅驻小金县,领懋功、抚边、章谷、崇化、绥靖五屯,五屯共“安插及分户加垦番屯兵共七千二百八十二户”,先后“垦地一十八万四千二百七十三亩”。
在川边地区,光绪二十九年(年),“有人奏川藏危急,请简员督办川边,因垦为屯,因商开矿等语”。为此,光绪皇帝谕令川督锡良察看情形,妥筹具奏上报。此后,关于川边地区能否垦荒,如何垦荒等问题的调查工作大量展开。
光绪三十年(年),清*府任命凤全为驻藏帮办大臣,是年十一月凤全抵达巴塘,他于此驻扎期间随处查勘,发现“巴塘气候稍为和煦,近台数十里,土尚膏腴,前经督臣锡良饬派该台粮员试用知县吴锡珍、驻防都司漳腊营参将吴以忠试办开垦。一年以来,计开成熟地三百余亩”。
在此基础上,凤全旋即从内地招徕汉族农民在巴塘地区开办农场,采取强硬手段开垦荒地,加之当地谣传凤全庇护天主教堂,力推限制藏族佛教寺庙喇嘛人数*策,引起当地百姓和藏族僧侣的不满,不久凤全被杀,巴塘垦荒活动中断。
光绪三十二年(年)赵尔丰出任川滇边务大臣,在川边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同时,大力推行移民垦荒,主要采取两种途径招徕内地人力,一是直接募内地民夫前往川边地区屯垦,“二是从内地招募并戍边,分批化戍边兵为屯民”。
由于“计划之详,待遇之周,可谓无微不至,以故数年之间,各县人民挈家襁儿,于于来边投垦者,就档册约计,多至四千余人,而尤以乡城一处为最多”。经赵尔丰“改土归流”后,川边地区土地也均收归国有,但是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川边地区局势动荡,川边土司纷纷复辟,垦荒活动没有得到继续推进,并且土司复辟地区土地所有权又变为土司所有。
此后,川边地区历经尹昌衡、张毅、殷承瓛、陈遐龄、刘成勋等统治,垦荒之事虽时有筹划,但鲜见于实施。及至刘文辉主*川边,推动西康建省之后,垦荒活动渐有起色。年,刘文辉领导的二十四**治部申明的治边策略即包括“移兵屯殖”一项。
年,西康建省委员会在对各县土地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制定了《移民西康垦殖畜牧计划草案》。年西康建省后,开展确定康属地权的工作,并且改组屯垦委员会,成立地*科,负责办理土地调查及督导开垦荒地工作。西康的垦荒活动和农牧试验渐次举办。
在川西南凉山地区,清末以来*府对凉山彝民多采取防堵和安抚的方法,无力在此实施垦荒。民国元年(年),四川都督府设三边屯务调查员,委专人赴雷波、马边、峨边、屏山等地调查,虽然对屯垦一项调查甚详,但是垦荒一事未见实践。
在大凉山地区,民国初期唐继尧曾派滇*进入,实施垦荒*策。不久全国陷入*阀混战时期,四川也进入防区制,凉山地区垦荒之事遂无人过问。长期以来,对于凉山地区荒地的经营先后有“以兵卫屯”“以屯养兵”,提倡国营“开屯实边”之论调,也有倡导以民营性移民开发为主的。
而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实施的实际情况来看,小凉山的雷波、马边、屏山、峨边四县大量实行垦荒的既非国营亦非民营,而是以代垦人资格出现的垦殖社。民国时期,仅雷马屏峨地区前后就建立40多所垦社,成为边疆垦荒实践的重要区域。
除了上述垦社外,小凉山还曾设有公营垦荒机关3所,分置于峨边和屏山两地。如20世纪40年代初,四川省*府在屏山县撕栗沱设立“中国抗建垦殖社第二区事务所”,经过3年的经营,该事务所的垦荒活动,逐渐向西发展,经西宁、罗三溪,南至中山坪,进入雷波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