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立文化组织,创新引导机制。成立宜宾市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兴文县苗族文化促进会、珙县苗族文化研究会、筠连县苗族文化学习、屏山县彝族文化促进会,在12个民族乡和23个少数民族超过千人乡镇及所辖少数民族村社广泛设置少数民族文化理事会,组建玉和苗族乡古歌演唱团,清平彝族乡彝族服饰队等少数民族文化组织,通过以传承人引导群众、以点带面的方式,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二是立文明设施,创新活动平台。在民族地区乡镇、村社普遍设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图书室、广播室、调解室、健身室,建立13个民族文化传习所,建设20多个民族文化陈列馆、展示馆、乡愁馆,为民族地区各族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夯实了物质基础。
三是立农民夜校,创新教育模式。在少数民族村社,广泛开办农民夜校,通过技术带头人、致富能手传授心得,邀请相关部门领导、专家讲座,培养适龄青年治安保卫、家*服务、水电维修、工程施工等专业技术,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劳动技能,增强致富增收,与时代保持同频共步的能力。
四是立村规民约,创新管理理念。积极学习先进村社,努力革除本地不良习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协商制定村规民约,对当地家庭关系、邻里和睦、婚丧嫁娶、村容村貌、会议活动等内容进行规范和引导,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展示新面貌。
(宜宾市委统战部供稿)
作者/来源:同心四川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