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开宗祠,理祭器,准备过年了。这时下人来给尤氏汇报:
“兴儿回奶奶,前儿那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共总倾了二百二十个锞子。”说着递上去。尤氏看了看,只见也有梅花式的,也有海棠式的,也有笔锭如意的,也有八宝联春的。尤氏命:“收起这个来,叫他把银锞子快快交了进来。”
这仅仅是金锞子一项,银锞子应该是更多才对。清代笔锭如意金锞子,长这样,下图:
《红楼梦》里,*金出现的地方极多,比如薛宝钗的金项圈,王熙凤的金项圈,就连丫鬟、小戏子的首饰,*金制成的也极多,平儿带的是虾须镯,龄官画蔷用的也是金簪子……这是曹雪芹为我们描写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盛世荣华。
曹雪芹家族的盛景到底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清代康雍乾三代算得上是清代的盛世,史料记载与《红楼梦》里对于金银的态度还是有比较大的出入。
封建社会,历代*金都不是货币流通的方式,别说*金,就连白银也不是主要的流通货币,社会用予流通的货币是制钱,就是用铅和铜的混合金属打造的铜钱。
我们看影视作品,动不动白银多少两,其实在现实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基本看不到这样的场景,普通百姓,常常一辈子也见不到银绽子长啥样。更别说*金了。
封建社会比如说清代,金银矿的开采和管理是属于皇帝直管的,金银制品也只局限在皇家、王公贵族和富商巨贾,一般官宦、小富之家和百姓不太有机会接触到金银器。金瓜子这种现在影视剧常常出现的*金制品,和宁国府倾的金锞子差不多,要说用途,差不多只有一个,就是皇帝赏赐所用。
这方面的记录还是有的,有清一代受赏金瓜子比较多的人,算得上是康熙雍正三朝重臣张廷玉了,张廷玉任三朝宰辅,多次受到皇帝的金锞子(瓜子)奖赏,每次数量上大约就是几个或者十几个,清代的金瓜子重量大约在30克左右,就算他每年都受赏,每次10个金瓜子,全部下来不过几百个,离小说或影视作品动不动抓一把的描述,有相当的差距。
这种金锞子或者说是金瓜子价值几个呢?《红楼梦》里宁国府的一百五十三两多的碎金子倾了二百二十个金锞子,那么每只金锞子大约在0.7两的样子。康雍期间的一两不足50克,最多45克左右。所以,《红楼梦》对于金锞子的形制和重量描写还是非常写实的。
按照今天*金的价格,按一克元计算,一枚金锞子(瓜子)价值约一万元的样子。张廷玉为官几十年能积累下来的金锞子最多能有个几百万元就差不多了。而宁国府过年用来倾金银锞子的碎金子价值约在万元。小说还有一个描写,荣国府的一顿螃蟹宴要花费二十两银子,刘姥姥说,你们这一顿饭,够我们庄户人过一年了,一两*金至少兑换十两银子,宁国府过年倾金锞子这一项,都刘姥姥家生活至少76年。奢靡至此,不败才怪了。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