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就是用线条去旅行
每年九月的下乡写生可以说是大家最为期待的环节了,走出人造光线的画室,乘着满载欢声笑语的大巴,来到青山绿水间,与小伙伴们探访古镇小巷的光影,用画笔记录老屋角落的旧时光,让真实的美景直接触动自己的神经。
学生下乡感言
对于这次下乡可谓是感慨万千。最大的感触应该是时间过得太快了,好像昨天一群人才拖着大包小包进了朱村,今天就已经回到东昱一样。
朱村的天分外的蓝,空气也比城里的好,还有许多许多的柿子树,可惜那些结着沉甸甸柿子的树,没得成为我素描或色彩的素材。在朱村写生素描的时候,当我大概找好天空与房子的负形,开始往里画的时候,我仔细的仰视那一砖一瓦,一道道裂痕,以及那一片片青葱的苔藓时,心里就一下子沉下来了,那些斑驳的印记给我的除了对岁月的惊艳,还有的便是明白为何要来到那里,以及画画于我们的意义,那并不只是追逐名利的工具,而是对于艺术最本质的虔诚。在短短的几天里,我看到了许多比我画得好的。他们沉默着专注于眼睛里的东西,手上的画纸,我一下子觉得自己渺小不堪,过去那些许小骄傲,竟全部崩塌了,我便因此重新定位,端正自己应有的态度。同样在朱村那几天,我恍惚间感受到了老肖说的“集体意识,要一起发力”,每天都要拉着一堆画具去写生,有些同学东西掉了,推车倒了,总有人很快的上来帮忙。晚间回到宿舍的时候,大家会相互告知要集合的消息。大家一起拉着推车在余晖里“扰民”时,说笑的、讲今天画的如何,我总能感觉到我们是一个集体,当然还有晚上,在宿舍里,一个大触妹纸给我讲一些素描知识的时候。
印象最深的还是强哥和我们一起在宿舍天台讲话那天晚上,他说起了他的经历,说起了他对于我们的看法和期待。我第一次看到平时不善言辞的老师有这样感性的一面,他还说这次写生的机会,大概这辈子就只有一次,等上了大学,就算出去写生也没有现在这般感觉了,我想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莫等情怀老”。
牟雨娇
户外写生是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学习美术的一种特有方式,在美术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它是锻炼绘画造型能力的基本方法,也是美术创作的源泉。
年9月14日是个特殊的日子,这是我作为东昱学员参加下乡写生的日子。这10天的日子对于我来说是非比寻常的,它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集体在外的生活,即充满愉悦的欢笑也夹杂着艰辛的泪汗。秋天时节,夏天的骄阳似火渐渐褪去,冬日的寒风刺骨也未曾降临,枝头上仍停留着微*绿绿的叶子。看着古色古香的朱村,狭窄的街道旁是老式的居民住宅,道路上是不是能看到流浪的小狗悠闲地看着我们行进的大部队。在那里没有宽阔的大马路,也没有平缓的青砖上铺设有的盲道,有的只是一块块大砖垒成高低不平的道路,但这却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
初到朱村时,大家都倍感疲惫,大家都是自己提着大包小包进村,尽管当日的天气不算得上是酷热,但我们仍累出了一身汗。宿舍的环境自然没有东昱的好,但同学们的热情却没有被打消。每天6点出门,7点出发,我们坐在街道旁,抱着速写板,选好景,一坐便是一天。清晨,呼吸着微湿的空气,听着远处传来的一两声鸟鸣,村里人慢慢醒来开始干农活,而我们将那里的景色一点点刻画进我们的画板中,那又是何等的惬意?中午,阳光晒着我们,皮肤微微发热,这时老余便会吆喝着我们回到旅馆里用膳,直到下午再次出发。
在繁华的街市上写生与静谧安逸的弄堂里绘画,感觉是不同的。老师们认为安逸的环境有利于我们沉下心来画画。所以一直不允许我们去景区里作画,而我们这10天出的作品又再一次印证了他的话。这让我意识到了好的作品脱离不了一个睿智的老师,一个安静的环境和一颗不骄不躁的心。
十天的写生说长不长,说它短不短,但它留在我心里的不仅是一段日子,它更包含着一段情,师生情、同学情。
陈柳琪
经历了10他的安徽写生之旅,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的色彩,素描,速写都有了极大的作用。通过写生,让我们与大自然来了亲密的接触,大自然中的形与色,都能给予人们不一样的美感。古屋虽破旧,但其中有着独特的美、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山与水相映,都是十分的美丽与丰富多彩。通过负形衬托出正形,是写生学习的关键核心知识。想要完成一幅优秀的作品,首先要选好景,定好画眼中心位置,静下心来画进去。老师说过,形不是抠出来的,而是找出来的。写生使我们的色彩感受有所提高,大自然中的颜色是美的,多彩的,只有用眼用心去感受,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色彩秘密。
屏山没有城市的喧哗与快节奏,早晨八点村子里的村民就坐在门口闲聊,戴着草帽的农民骑着三轮车载着农作物在巷子里穿梭。巷子里传来狗叫声,小鸡在街上乱路,清晨,在太阳底下听着歌画着画真的很惬意。这里的天空很蓝,傍晚的夕阳西下,夜晚有着漫天星空,在这里画画的感受没有画室里的紧张感,能画自己喜欢的东西,使绘画变得更加有趣。大自然还有很多的美等着我们去用心探索与发现。
这是一次非常有趣且有意义的写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让我们成长独立。
林薇
中国古代的画家都提倡“师造化”,从客观世界中找寻灵感而不是一味模仿。“师造化”就是要把对象,把生活看作是你最好的老师,古人画画和笔法、墨法等等无一不来源于客观世界,要把客观看成是第一个老师。
通过这次下乡写生之旅,让我们在出发前兴奋不已到画画时的累,这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以外的东西。在这里可以看到其他画室学生的水平,能让我们认识到了和一些好的学生差距到底差在哪。
这次下乡写生除了学到知识以外,还学到了一些道理。比如:在集合回去吃饭时,必须要本组人员到齐才能回去,一个人没到就要等他,因为我们是一个团体,必须要去全员兼顾到,一个人犯错,一个人迟到全员受罚,除了犯错的人,这样做让我们体会到了团队的意识。这样做也是可以提升我们平时的集合时间,提高效率,说了什么时候到就要什么时候到,迟到就受罚这是规矩。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我们体会到了接近大自然学会自己取景找角度,让自己不再成为一个只会抄的学生,而是有自己思维,自己选择,自己考虑,使自己的画面不再显得呆板,而是具有生机,具有活力的画面。
相信这次写生课过后让大家的能力水平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写生之旅让我们的能力提升,让我们在艺考之路上有了一个美好的回忆。
余方炳
画笔记忆·徽州印象
素描篇(二)
交通工具类
乡间小景
更多优秀作品欣赏,请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