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县是属“沿海腹地、内陆前沿”,是福建地理中心。在长期的迁徙避难和定居生活、生产发展中,在与沿海内陆人员不断往来中,大田人民在山区本土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中原农耕文化、闽南海洋文化的积极因素,通过多元文化的长期激荡交融,逐步孕育、形成了博大宽厚、兼容并蓄的山海交融的闽中特色文化。今天大田君为您介绍大田春节主要民俗活动,毫不犹豫转走,告诉朋友们!
年春节即将来临,大田春节民俗盛宴将为您上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板灯龙、大腔戏等,高甲戏、小腔戏(汉剧)、越剧、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等剧种,而有多年历史、目前国内仅存的“宋代杂剧”丰场戏,有打黑狮、稻草龙、竹马灯、赛猪会等民俗特色活动。
大田春节期间城乡主要民俗活动:
1.正月初三至初五:白天济阳请火、迎佛、打黑狮(时间不确定,有时有,有时没有,最好能先联系当地人询问);
2.正月初八前:晚上武陵乡板灯龙;
3.正月初九:晚上太华镇华溪村稻草龙,广平镇广平村板灯龙,太华镇魁城村迎灯;
4.正月十二:白天太华镇陈七公生日迎佛、演戏;晚上广平镇元沙村板灯龙;
6.正月十三:上京镇梅林村田公生日演戏、摆祭品;华兴乡仙峰村、迎佛、演戏到十五;晚上石牌镇小湖村、均溪镇后华村板灯龙;
7.正月十四:上午屏山乡内洋村赛猪会;晚上上京镇梅林村迎竹马灯;
8.正月十五:晚上均溪镇东坑村板灯龙、上京镇梅林村迎竹马灯;白天广平镇苏桥村打黑狮、迎七星烛;晚上吴山乡和洋村、太华镇魁城村、张地村板灯龙;
9.正月十六:白天石牌镇桃山村迎佛、晚上石牌镇板灯龙,太华镇甲魁村、温坑村板灯龙,上京镇上京村、上坪村迎板灯龙,华兴乡京口村板灯龙;
10.正月十八:晚上均溪镇上华村板灯龙、周田板灯龙;白天太华镇群团村迎铁枝;
11.正月十九:晚上均溪镇上华村板灯龙;
12.正月二十:晚上均溪镇上太村板灯龙,太华镇汤泉村迎花灯;和洋村至二十一日晚迎佛;
13.正月二十一:晚上均溪镇和丰村、和丰坪村周姓百姓板灯龙。
(以上日期,可能有误差。出行前,请与当地知情者联系!)
板灯龙
每年正月起,大田县许多乡村有迎龙的习俗。“大田迎龙源于唐,而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今。”可谓历史悠久,迄今已千余年。大田板灯龙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统舞蹈类中的龙舞名单。大田板灯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四部分组成。龙由一人持龙珠引路,在乡间或街巷穿行,沿途房子主人均放鞭炮或烟花迎接,至开阔处“穿龙”、“跑龙”,几百节上千节龙疾走穿行,景象极其壮观,寓意深远,韵味无穷,既激励每个龙子张扬个性,又强调整个龙队的团队精神;舞起龙来千姿百态、挥洒自如,或扛或托、或提或摆,忽起忽落、忽左忽右......大田板灯龙保留了民众“龙信仰”的民间文化传统,它集书法、绘画、剪纸、刻花、雕刻艺术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融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以广场性、广泛性、惊险性为其主要特征,是地道的百姓文化,具有民俗、历史研究价值和民间工艺传承功能,在闽中一带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打黑狮
打黑狮是一种傩面舞与南狮表演的混合物。傩面舞在远古时代便是民间驱*逐疫的巫术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民间对狮子很有亲切感,把它当成威勇与吉祥的象征,并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赶邪。扮演黑狮者手持狮状傩面,后面数人手牵由灰色麻布扮饰的狮身。宗祠前的贡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丰盛的祭品。黑狮跳跃着围着贡桌转圈,探身取食。跟在身后的人群戴着各种面具,发出“嘿嗬、嘿嗬”的吆喝声,以敲锣打鼓的方式驱赶、惊吓黑狮。黑狮惊慌奔逃,时而冲向人群,时而冲向贡桌,人们围着狮子,赤手空拳与黑狮打斗,黑狮绕着贡桌转圈,抵抗着人群的围攻。有时又爬上庙里的大龙柱,有时又掉头往庙外冲,但很快又被人群驱赶回庙里。如是五六个回合之后,黑狮经过无数次反扑,终于精疲力竭,动作幅度越来越小,最终无计可施,匐匍倒地。与黑狮搏斗的武士们团团围住黑狮高声呐喊,欢呼胜利。
稻草龙
稻草龙是用稻草编织串接起来的,每五米为一节,最长多节,短的二三十节。为祈得三星高照、人丁兴旺的吉意,每年正月初一日,几位老人在祖祠一起编稻草龙。龙的主体是根稻草绳,插上香火的又称香线龙;挂灯笼的又名灯龙。龙头、龙尾和龙珠由香火组成。龙头上插上两根竹子,挂上两盏灯笼,叫龙眼;用竹篾绑住红薯插上三炷香称龙须;用来引路的龙珠是一个插满了香火的大红薯。龙头龙尾一般是大人扛的,提龙绳的大都是小孩子。舞稻草龙一般都在正月初一、初九(天公的生日)、十五(元宵节)晚上7点开始。三声炮响后,稻草龙便在锣鼓队开路下,绕着村头村尾游走,舞狮队在龙两旁伴舞。如果村民家里年前有建房、婚嫁、添丁之类的喜事,主人会端上红酒,摆上糖、鸡等供品“拜平安”;龙拜厅堂,喝龙酒,吃供品,绕房一周。舞龙结束,家家户户鸣炮迎接舞龙回家的人,称“接龙灯”,煮吃米粉红蛋犒劳,以兆好运。
民间戏曲
大田县是福建省戏剧文化生态保存较好的县区,境内目前还有大腔戏、高甲戏、小腔戏(汉剧)、越剧、丰场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等剧种存在。而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我国古老的珍稀剧种大腔戏,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目前保存的剧目形式较多,主要有《封神传》、《三国传》、《征东传》等六种传本,现有5个大腔戏农民业余剧团在流动演出,是大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宝。大田高甲戏于清代中期由永春下洋镇传入大田屏山,屏山现有业余高甲戏剧团2个。年8月,大田县接收晋江艺校高甲戏表演专业第二期学员25名,组建剧团,年7月正式成立县高甲戏剧团。剧团成立数十年来,足迹遍及大田和闽南各地,目前常年在闽南地区演出。值得一提的是文江的丰场戏,属于“杂剧”,起于宋代,繁荣于元代,因说白、唱曲、武术、杂技等多样形式融于其间。初步鉴定“朱坂丰场戏”剧种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宋代杂剧”,可谓“21世纪戏剧界的重大发现”。
赏丁饭
赏丁饭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主要流行于大田县后路一带。每年春节期间,上年生男丁的家庭必须摆上一桌酒菜,庙会那天,让黑狮和今年想生男丁的人抢吃,以企盼今年生个男丁。
竹马灯
传说田姓祖先原在朝廷做官,春节回家,想找乐子热闹一下,他想起在京城看到北方的旱船,自己碍于面子,就让族里的孩子扮成八仙,用竹子做成旱船,舞起竹马。
春节期间,人多嘲杂,多为夜间活动。参加者请评估自身能力,充分认识其风险性,对产生的后果负完全责任;一切意外与大田广播电视台无关。
实习编辑:林伯烟
责编:陈有照
监制:范文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