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第一节:娶妻当娶林黛玉:黛玉没病,曹雪芹在红楼梦十六回给出明确答案
第二节:娶妻当娶林黛玉:纠正宝玉的思想偏差,黛玉的做法比宝钗高明太多
第三条:黛玉的无为而治,是最高明的管理,黛玉知世俗而不世俗,拔高家庭的认知层次。
一说到管家理事,王熙凤、秦可卿、探春、宝钗都是佼佼者,这没什么问题,曹公从来没有描写过黛玉有管家的才能。可是他暗写了,而且格局给的更高。
1、将黛玉类比殷相比干,说她心较比干多一窍,比干那是历史公认的贤相能臣,拿黛玉比他,这个待遇够高了吧。
2、不说黛玉有管理能力,实际上,整个贾府,无论哪屋里都有鸡飞狗跳之事,但唯独潇湘馆婆子丫环各司其事,平静安宁,岁月静好。黛玉的这个无为而治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黛玉在贾府下人的心目中,也是不太接地气的,小厮兴儿就说了,下人们在宝钗黛玉面前,大气都不敢出,怕吹倒了姓林的,吹化了姓薛的。黛玉真的是不接地气吗?非也。
看看黛玉进贾府那一场,说话、行事的那份淡定从容,那是书香之族的林家用文化熏陶出来的大家闺秀风范,凤姐、邢夫人、王夫人、三春与之相较,当然只有落下风。黛玉平时不理会便罢了,小丫头、粗使婆子为她服务,黛玉就很会世俗的那一套,这是黛玉知世俗和掌控世俗的能力。知世俗而不媚俗、不世俗。游刃有余于两者之间,难道不是一个人高级能力的体现吗?绝大多数人一生达不到,甚至根本就不能理解这样的水准。
还记得宝玉最喜欢读什么书吗?他的床头案边随时都有一本《庄子》,这是曹雪芹明确写出来的,红楼人物里,谁真正践行了庄子的思想了呢?看看黛玉的行为方式和对潇湘馆的管理就明白了,“无为而治”这一理念真正得以贯彻落实的,就在潇湘馆,这是曹雪芹隐写的。
很多读者认为宝玉黛玉不会管家,曹雪芹一明一暗告诉读者,其实他们俩最高明。第四条:黛玉其人“真、善、美”,这是保证家庭和谐幸福的基础。
曹雪芹最喜欢的人物除了贾宝玉,就是林黛玉,其实读红楼,这部小说令读者如痴如醉欲罢不能的,人物有两个核心,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如去其一,整部小说也就失去了灵魂,喜欢林黛玉什么呢?诗才吗?宝钗、湘云的诗才其实并不输她。喜欢她的美貌吗?论皮相之美,恐怕秦可卿、尤二姐比她更漂亮一些。所以,读者真正喜欢黛玉的,是她的真实、真诚,善良和内外兼修之美。
历史上,并没有林黛玉其人,也许有原型,但曹雪芹一定升华了生活中的原型。论以人性为核心的人格,林黛玉是红楼人物里相对完美的一个。而这种完美,消无声息的影响和感动着我们每一个读者。这一点,恐怕很多的读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真、善、美,三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实极难做到。
第五条:黛玉其人有品位、有情趣,这是婚姻质量保持高水平的重要条件。
林黛玉的品味是符合她身份的品味,举一个例子:曹雪芹对黛玉有两次衣妆描述,黛玉衣妆的主色调是大红的,比如大红的羽纱羽缎,羊皮小靴要掐金挖云,束着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的官绦。因为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影响,读者总以为黛玉的着装偏素雅,其实,黛玉的衣妆颜色的饱和度是很高的,这一如她生命和感情的饱和度,来不得半点的杂质。
我们今天推崇什么性冷淡风或者什么高级灰之类的,封建社会可不讲究这些,当然,这里面有时代的差异。总之,饱和就是黛玉的内外状态,无论感情、精神和具体到衣妆等具体的载体。
与外表淡极、内心无趣的宝钗相反,黛玉拥有有趣的灵魂,标志之一就是黛玉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大观园开诗社,姑娘们都是起社才作诗,唯有林黛玉,诗已经渗透其血液灵魂,是其生命的组成部分。黛玉的生命是诗意的生命,悲愁喜乐,黛玉有能力将它们安放和珍藏。潇湘馆的廊下养着鹦鹉,房檐下有燕巢,莺儿编个新鲜花篮送给黛玉,也令林姑娘无限欣喜,生活里的小确幸是生活情趣的体现。
这还不令人向往吗!和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生命的质量怎么会低呢!
此文未完,稍后更新第四节。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