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屏山时评建设无障碍环境要破除观念障碍 [复制链接]

1#

近日,中国残联与住建部共同印发关于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县)的管理办法。办法要求,各地申报创建要对标考评标准,及时提出创建目标、制定创建工作方案,编制无障碍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并完善相关设施建设和改造计划,从而在创建周期内达到相应要求。

有人说,观察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如何,不是看盖了多少光彩亮丽的高楼大厦,而要观察弱势群体,特别是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公共场所出现频率的高低,以及他们对日常生活便利与否的直观感受。的确,无障碍环境是衡量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良好的无障碍环境体现着城市温度。构筑关爱弱势群体的无障碍城市,已成为各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与目标。

今年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十周年。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马路上,盲道随处可见;大楼前,轮椅坡道设在门口两旁;地铁站内,合理配备无障碍电梯;公园里,建有无障碍卫生间;老旧小区,普遍加装低位扶手等。可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覆盖了交通出行、公共服务、城市更新等方方面面。

不过,我们看到建设成效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比如,重建设,轻维护。行走在城市里,盲道被障碍物堵住、无障碍电梯停运、卫生间被上锁等现象并不少见。有人建没人管,不仅有悖初衷,还可能让相关群体内心受挫。

再者,建设局限于设施无障碍,忽视了服务无障碍。实际上,无障碍建设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性服务。但现实中,设施建设多,服务供给极少,结果就是设施利用率和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另外,聚焦于少数群体,而忽略了其他群体。当前,无障碍建设的受益者往往是肢体残疾的人士、行动不便的老人等,缺少对视障人士、孕妇、儿童、病患等群体的关照。

现阶段,我们要抓住契机,破除观念障碍,设身处地从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出发,不仅要实现“有没有”,更要追求“好不好”,共建全龄友好的无障碍环境。

建管齐抓。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毋庸讳言,建设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管理维护才是决定相关设施能否发挥实际功能的关键。因此,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在规划设计阶段就确保无障碍设施设置合理,针对维护不到位等问题则应加强管理、落实责任,特别要加强对随意占用等行为的监管与惩处,让其物尽其用。

软硬结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既要提高硬件设施的覆盖面、利用率和满意度,也要在做优软性服务等方面多下功夫。就此而言,可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广泛应用的技术,让技术带来的便捷惠及所有弱势群体。尤其要根据这一群体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等实际进行精细化、人性化的研发,帮助他们共享数字发展红利。

全员兼顾。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是某个群体的“特惠”,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普惠”。每个人都是无障碍环境的需求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因而要树立“无障碍意识”,发挥合力,共同为城市发展增添温暖底色。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