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愈白癜风 http://m.39.net/pf/a_7117848.html看鲜花怒放、赏小桥流水、览镇海雄姿……重修一新的屏山公园
成了居民休闲放松的
好去处。
张旭阳摄
相信去公园游玩的小伙伴
对屏山公园北门新设的巨型照壁
印象深刻
这块巨屏有什么讲究?
上面都刻的诗文都有啥含义?
快跟着鼓楼君一探究竟!
“绍越开闽镇海通津”
照壁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代特别流行,一般为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在旧时,人们认为居宅内修上一堵墙,可以辟邪。另一说法是照壁是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公园照壁墙体正面有八个大字
“绍越开闽镇海通津”,
八个题字集自林则徐的字。
“绍越开闽”改造自
闽王祠中的“绍越开疆”;
通津,津是港口,
王审知的德*碑文里说
“闽越之境,江海通津”,
说明福州有着千年的“海丝”渊源,
是江海门户,江城福地。
叶诚摄
墙体背面刻陈宝琛《重建镇海楼上梁文》
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陈亮七的
律诗《登北城镇海楼》、
以及清代林枫五言律诗《镇海楼晚眺》
照壁的灰塑参考了闽王祠、
三坊七巷古建筑的精华元素。
屏山“巨屏”上的两诗一文
一起来听专家的解读
照壁即屏风,
屏山公园升级改造又增设一块巨屏,
也暗合了“挡风”之意。
叶诚摄
这块巨屏上的文字
为何选陈宝琛的《上梁文》和
陈亮、林枫的诗歌?
▽▽▽
挑选的诗文来自
省文史馆原馆长卢美松提议,
卢老师也详细解读了两诗一文。
陈亮是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
他怎么写登楼所见所思?
登北城镇海楼
东西屹立两浮屠,百里台江似带纡。
八郡河山闽故国,双门楼阁宋行都。
自从风俗归文化,几见封疆入版图。
惟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
卢老师说:其一,它对福州的地标有概括,“东西屹立两浮屠”,浮屠是佛塔,这里指白塔乌塔,“百里台江似带纡”说远望闽江(当时未定名)如带,后面又写到了越王城和西湖。
其二,陈亮对福州的历史沿革做了高度概括:“八郡河山闽故国”说的是闽王古国;“双门楼阁宋行都”是说福州曾作为南宋末帝的行都,对福州历史地位和历史文化做了精要概括。
“自从风俗归文化”说的是*教文化,“几见封疆入版图”则说*治辖属,不论王朝如何变更,闽中始终进入中央版图。“惟有越王城上月,年年流影照西湖”,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感慨历史在变迁,但地理和文化上却是一脉相承,“这首诗比较全面完整概括了福州的历史文化及其地位,所以选它是恰当的。”卢老师说。
清代人林枫写过《榕城考古略》,
名气很大,
他的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镇海楼晚眺
形胜东南最,提封古霸图。
鼓旗唐重镇,楼阁宋行都。
万壑趋瀛峤,连山控海隅。
倚栏闲纵目,秋气满枌榆。
卢老师解读说,“形胜东南最,提封古霸图”,是对福州地理位置、风景名胜做评价,在古代曾作为方国雄霸一方;“鼓旗唐重镇”,福州城有左鼓右旗之雄,在唐代就是东南重镇,“楼阁宋行都”也说的是南宋行都,山川地貌、人文建筑,都有了。
“万壑趋瀛峤”从北边来的水都聚集闽江,经过福州奔流入海,“连山控海隅”,有这么多山围绕着福州,掌控的是东南一角,“倚栏闲纵目,秋气满枌榆”,作者抒发登临的感受,对家乡的热爱,也点出了写诗的时节。
陈宝琛《上梁文》有何深意?
再来一起看看
陈宝琛的《上梁文》。
屏山公园的照壁,
如何表现屏山与镇海楼景观的特点?
△陈宝琛《上梁文》书影
卢老师称,《上梁文》写于清光绪十八年,也就是年。陈宝琛开宗明义就指出,建镇海楼与术数家“厌胜”(厌yā,民间一种避邪祈吉习俗)之说无关,宁愿相信那是主*者为筹边防寇之计而作深谋远虑之举。
明初王恭(朱元璋的驸马)筑城时建样楼,初心无关乎厌胜,登高俯视郡邑、远瞩重洋,从远近壮观景象可见建楼之功:赏一城之胜概,树历代之崇规,所以至今不敢废坠。
接着陈宝琛驰骋想象,扼要指明镇海楼的地位与效用:作为环抱州城的鼓山与旗山山脉的北边锁钥,其*事地位可想而知;又可因树立高标而为各处进港船舶指明方位。
据陈宝琛记录,重建镇海楼是因其长期剥蚀损坏,闽中**长官依旧制以谋划重建,启用良工美材。因此他想象,功成后,乡绅宿儒登楼可见万井繁华,眺望远航可兴古人忧乐感慨。
所以上梁升栋之际,
采用诵祷之词,助为歌谣之音,
遂分东、西、南、北、上、下六方,
申述抛梁颂词。
▼▼▼
抛梁东:近说闽江与海潮通流,远指东向日本、琉球,顺风直航,径往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之域;
抛梁西:近见波光如镜的西湖水,外通闽江而汇集上游诸溪之水,远道风烟直通西面百粤之地;
抛梁南:近以厦门鹭岛与台湾鹿港的通航为譬,远指商船直达南洋诸岛乃至印度各地朝贡贸易;
抛梁北:则指福州北与浙江陆地名山相连,海域亦与江浙沟通,迤北更远处与京都虽隔千山而色无异;
抛梁上:指仰望碧霄可见天门浩荡、虚空无际,妖氛灾祲俱已消失,唯见斗牛星空剑光灿烂;
抛梁下:指当下以群材众力鼎建崇楼,寄望贤才协力兴邦治国。以形胜论,闽山如鳌背龙腰屹立南疆,聚人气文脉于东冶福州。
陈宝琛结尾总括一笔,祈愿名楼上梁建成后,闽中能收“地灵人杰、物阜民熙”之效,达“海波不扬、兵革勿用”之旨。
陈宝琛还说了一句“守土尽李常之彦,型邦本邹鲁之遗”,提到了两个历史人物李椅、常衮。
此二人是谁?为何陈宝琛如此崇拜?卢老师介绍说,李椅、常衮都是唐朝名臣,都任过福建观察使兼福州刺史,兴文重教,对福建教育的兴盛和文化的开发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是福州历史上两个标志性人物。
卢老师说,当时写镇海楼上梁文的有多篇,陈宝琛的这篇引经据典,颇有历史厚重感,且文采出众,言近旨远,深刻而有韵致。
逛屏山公园时,
拿着卢老师这篇解读文章,
对着照壁的文字
好好再读一读,
是不是别有一番感触~
来源文海峡都市报福州晚报
图石美祥